分享

现在的农村,真的要被抛弃了吗?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吗哪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而言,故乡的情结,是镶嵌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烙印,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抹杀的。在很多人心中,我们期待老家能够在有生之年,能够始终如一的盛装自己的童年,盛装自己的梦!

但,理想化的祈愿,总是被现实盘剥的一无是处。事实上,老家的现状似乎是正在加快抛弃农村。农村,离我们渐行渐远。作为一个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底层百姓,我一直对农村问题极为关注,特别是最近又回了一趟家乡,看到正快速消逝的家园,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紧迫,虽然我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草根,但仍要发出自己微弱的呼喊。

我在农村长大,我家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我的记忆里,农村所带给我的概念是:农村虽然条件差一点,但是人情味更浓一些,湛蓝明净的天空、淳朴热情的乡民、悠然自得的锄禾、邻里之间的互助热情,但,那都是我所畅想中的美好和谐画面,却因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蒙上了一层无法安抚的阴影。

在乡下,小孩子外出求学后基本就不会再回到农村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老家。老家里几乎就只剩下一些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以及少量带孩子的农村妇女。

小时候还没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小伙伴还挺多的,随便一喊,就是一大群。现在再去农村,就真的很荒凉了。除了暑假期间,偶尔在乡间小路上,有零零散散的孩子走过,其他的时间,几乎难觅年轻人的身影。

如今,一些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对故乡的留恋也变得渐渐寡淡,大家都是倾向于能够提供更多奋斗平台、就业机会更多的大城市,愿意回到农村发展的寥寥无几。就拿我的同学来说吧,不管是高考成功的,还是落榜的,目前在乡村的,连5%都没有。

在我工作的城市,也有一些相距并不太远的老乡,有的在城市混的并不怎么样,但当我谈起回归农村这个话题时,他们依然是厌弃或者逃避的心态。因为,在农村混,在很多人眼中就意味着无能没本事。他们宁愿选择在城市流浪,再也不要回到那个为粮价涨跌而忧心忡忡的环境里了。

这里,我再说说自己所在的乡村,在二十年前,全村人口有260多人,可现在连老人加孩子,也不足30人。目前,可能只有极少数70年代出生的人尚还留在了农村,他们,成为当前中国最年轻的农民之外,80后与90后在人口总量上本已极少,而且几乎没有人留在农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的生存状况,当前的中国广大内陆农村,除了老弱病残及少数中年妇女之外,其他人几乎都被迫逃离了农村。

我故乡的小镇,在册9万余人,但实际留守在家的,不足两万,另外再除去老人和孩子,真正的青壮年,也就区区数千。

为了复兴当地的经济,地方政府在招商上东北西跑,不遗余力,但几年下来,却收效甚微。

一个有生力量区区数千的乡镇,谈何发展?谈何招商?再放眼那些滞留在家的乡民,不少人也在张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到县城或市里里买房,离开农村,离开乡镇,前思后想,愈发让人更加惴惴不安。

另外,如今的乡村,部分农田荒芜、水源污染、土壤毒化,诗意的田园不复存在。

  

尽管政府时期进行了取消农业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等一系列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使得农民几乎不需要再上缴国家各项税与费,但因为农产品价格受国家的干预与控制十年不变,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却已是成倍增长,且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生活成本的提升,导致单纯从事农业的收入仅够温饱与生存,想要正常生活已属不易。

另外,由于巨大的贫富分化对中国社会的撕裂与冲击,但凡有点能力的人,甚至没什么能力只要还能卖苦力的农村人,也都纷纷抛家舍业,远赴南方和沿海异地谋生。

随着大量的人口逃离农村,许多良田变成了荒地。而长年累月年年加重的农药,使得土壤毒化日趋严重,甚至已严重影响到了农作物与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当代农村,在表面小楼林立的表象之外,可以说几乎到了“千村凋敝山河在,田园荒芜杂草深”的境地,唐诗宋词中诗意的农村田园早已不再。

年轻的一代农民为什么要集体逃离农村而流浪远方呢?因为中国农村已不适宜人居。如果没有外出打工,农村已绝少挣钱机会。农业本身是一个靠天吃饭投入产出周期较长效益极低的产业,国家几十年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管控,却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着市场价,导致农民收入微薄,单靠正常农业收入,实已无法应对日常生活如结婚、育儿、医疗、教育、养老、甚至亲人过世所需要的开支。

逃离农村,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方式。

面对越来越没有生机的农村,她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现在的农村真的要被抛弃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