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我人生的第一次生意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西南角

我的第一门生意,是和大学同学小李一起做的。

那是2006年的夏天,杭州一到炎暑,全城犹如蒸笼一般,空气中吹来的风又湿又热,好像早餐店小笼包笼屉袭来的热气一般。人在外面待上没几分钟,全身就湿透了。那个时候总是百无聊赖,不知道时间为什么那么长。

有一天我热的实在受不了,就去别的寝室乱窜。那时男生寝室的标配是,全身赤裸,只穿一个大裤衩子,一把风扇吱吱呀呀地吹,然后各自座位前玩电脑。我和他们扯了一会淡,觉得宿舍怎么有股怪味,往阳台一看,是一年前军训时穿的衣服,就那么堆在地上。一年的时间风吹雨打,估计一定已经发酵了。我感觉怪可惜的,实在受不了那个味儿,就跑去自习室蹭空调。

又到了一年一度军训的时候,外面太阳再大,还是有一帮子小朋友扯着嗓子唱《团结就是力量》。我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随手在报摊上买了份报纸,找了个自习室慢慢读了起来。

翻了几页国家大事,有个版面是讲废品回收的,我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每年军训穿过的军服这么多,大部分人都扔掉了,为什么不能回收呢。

又翻了一页,果然其他高校有人在做这个生意,我心里暗暗激动,想到两个事儿,一是天下果然没有新鲜事,二是别人验证过的东西,说明是可行的,值得一试。

晚上碰到小李一起吃饭,我把这个想法说了一下,小李一听靠谱,但是提醒我要先找到下家,不然花很多钱买来一堆东西处理不掉就尴尬了,另外货源也要去找,一家学校的可能不够。

于是就分头行动。一方面去网上的论坛狂发消息,一方面我们绞尽脑汁想谁会要这玩意儿。说实话,大学军服一套一百多块,只穿半个月时间,除了脏点臭点,重新漂洗一下,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另外,杭州那个时候在大搞建设,很多农民工兄弟穿的就是迷彩服,耐脏耐磨价格还便宜,我们觉得卖给他们应该会感兴趣。

仔细一琢磨,这个事儿还没那么简单。衣服收集需要人力,收过来要有地方堆放,卖之前要漂洗翻新,卖给用户还要一家一家工地去跑。简单的一个想法要落地的时候都是有很多现实困难的,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一个解决。

首先是收集衣服,我和小李去扫楼,一件衣服给10块钱,当时脸皮还没现在这么厚,敲门的时候全靠梁咏琪给的勇气。

男生寝室清一色穿着大裤衩子玩电脑,看到陌生面孔总是会抖一下,带着防备的心探头问,“你们……干嘛的?”好不容易说清来意,“不需要”,“衣服扔了”大部分得到的是这样的反馈。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东北的同学听清楚来意后,一脸鄙视:“真有这样的奸商啊,我们这不欢迎你,哪嘎达来回哪嘎达去啊,帮忙把门关上,谢谢。”

当时很懊恼,我们是用钱买,大家供求自愿啊,你可以不卖给我,但我怎么就成奸商了。

很长的时间里对东北的同学有偏见,一是口才好,真是说不过,二是挺鄙视生意人的,重官抑商。这个观念很久才转变过来。

小李却看得开,安慰我说:“学生都这样,自命清高,尤其是我们学校的。”

好在学校里也有很多通情达理的同学,有人帮我们把衣服叠好送到手上,有人钱都不要了,听说我们便宜卖给农民工兄弟,就免费送了。

两个小时下来,也收了好几十套。

那个中午的场景现在都记忆犹新,我和小李从紫金港校区的蓝田拿着一麻袋衣服,一步一步挪到青溪。一共也就几百米路,到了宿舍,身上的衣服比麻袋里的还要臭。

我们算了一下,靠这个收集速度,要赚到钱可能要下个暑假了。

打听了临时存储的仓库,都是按天收费,还不算运费。

衣服翻新更加坑爹,基本上每件要10块钱,以当时市面旧军服零售价18块来算,我们这么折腾下来还是亏本的。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要买,我们跑了几个军服店,都不要旧衣服;又去了几个工地,包工头有意向,但是要的都不多,看似美好的想法就这样陷入了困境,还贴了几百块钱。

是时候转变思路了。

我们分析了一下,最大的问题是环节太长,我们每个都要做的话,根本没有精力,成本上也兜不住。于是从两个方面去突破,一是去找已经收好大量衣服的机构,二是去找二手衣服翻新出售的厂家,省去销售压力。

于是我们疯狂的在网上继续发帖,回复的有用信息很少,但是很多网友在论坛里点赞。我还记得有个成都的小女孩打电话过来,说这个想法挺好的,鼓励我们做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收来的几十套衣服分成两堆,放在我和小李宿舍的阳台,寝室里虽说都是糙老爷们,这味道闻着也着实受不了。

事情就这么迎来了转机。

有一天吃饭,有位同学和我说,管院有个学长,家是湖州的,他家就在当地做服装生意,去问问说不定有需求。

我们跑去问,果然这个生意他已经在做了。

下家找到以后,我们开心了很久,虽然收购价格不高,但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心理压力小了很多。

下家对衣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要求,可这些都是小问题,我们多联系几所学校,每次收之前让对方寄套样品过来就可以。那段时间,我们宿舍堆满了花花绿绿的全国各地的军服。

长期以往专注地关心一件事情,运气就会来垂青。

很快的有两所学校的学生会联系我们,一是我们学校的,他们当时收了军服想做公益捐助,可惜没有人要。一听到我们大量收购,就过来和我们谈。

“我们按照市场价,每件衣服收来是10块钱”,我先开价。

“可我们的衣服都仔细挑选过,数量又大,质量也好,价格再优惠一点,”学生会的人说。

“那好,10块钱太贵了,便宜点8块钱好了,”我说。

“好吧”,对方答应了。

上面这段是事后小李和我复述的,他觉得很魔性,我却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对方答应的很爽快。毕竟都是学生,生意的逻辑还比较混乱。

还有一所是南京的学校,他们这一届有位同学生病住院需要钱,学生会就组织大家捐助,同学们很踊跃,已经收了几千套了。因为是善款,我们收来的价格也稍微高了些,权当做公益了。

双方价钱谈好,我们就包了一辆货车,浩浩荡荡连夜赶往南京。

货车的驾驶室特别狭小,司机两个人,我和小李两个,一共只有三个座位。

小李特别nice,主动跑去座位后边躺下,我专门和司机唠嗑。

没唠多久我就困到不行了,不过马上发生的事情特别提神。

我旁边的司机把鞋脱了……

脱了……

了……

一阵夏夜的凉风袭来,夹杂着酸爽的脚臭味,和车上几百件我们学校收来的充满汗臭味的衣服。

一夜无眠。

事后小李问我,我们这么惨,赚这点钱到底值不值。

我不知道,只是后来每次赚钱都不容易,都挺辛苦的。

当然也有好玩的事情。

后续收衣服比较顺利,我们很快钱到手,司机直接拉着衣服去湖州结算了,我和小李去夫子庙玩儿。

小李是个撩妹高手,夫子庙有个特别漂亮的小姐姐在卖雨花石。

“这盒石头挺好看的,多少钱啊?”小李搭讪。

“80”,小姐姐很忙,随口答应。

“80太贵了啊,一颗石头就要8块钱,茶叶蛋也没这么贵啊,”小李说。

“你们是外地游客吧,雨花石都是这个价钱,不讲价的,”小姐姐笑颜如花。

“别啊,便宜点啊……”小李开始教科书式的死缠烂打,这一点我真心佩服他。

谈了快有10分钟,小姐姐投降了,“好吧,60卖给你,真是的,亏本生意。”说着就开始打包。

小李付好钱,看着小姐姐,认真的说:“不用打包了,这盒石头送你了。”

我正在喝饮料,一口水就喷出来了,你丫花这么长时间讲价,全是为了撩啊,老司机。

小姐姐很惊恐,可能从业多年从来没碰到这样的奇葩,“不行的不行的,我们卖掉的东西不好拿回来的。”

旁边她老妈也是个人物,雨花石一把夺过去,“谢谢啊,那我们就收下了”。

我光顾着笑了,也不记得小李有没有留小姐姐的电话。

读书时的经历总是特别有趣,这样的事情调剂了百无聊赖的夏天,是我年少时的美好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