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人工挖河的场景:有多少人记得,有多少人经历过?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杨洪德

图:来自网络

昨天休息,骑行到郊外转转,看到几个挖掘机在河道里忙活。四部挖掘机,从中间一分为二,一边两个,一个在河底,一个在二滩,挖臂伸缩自如,上下灵活,一看挖机司傅的技术,就能猜到是从山东蓝翔技校毕业的高手。行云流水般的神操作,看的人眼花缭乱,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精准到位,退退进进,一会就挖了有一米多远。看着这神速,不由想起以前每年入冬后挖沟、挖河的事情来。

国家为了改善农村的水利条件,提高农业抗旱防洪的能力。每年冬闲下来,都要响应国家“南水北调”号召,地方政府都会安排挖河筑堤的水利工程任务,村里以原先的生产队为单位,根据工程大小,挑选十几、二十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劳力,这也是包产到户以后,村民能聚在一起,共同协作的时候。工程时间一般长达二十多天,短的也得十几天。    

刚毕业那年,我和发小“旗”被排在挖河人员中(说是我们俩个年轻跑得快),当时还很开心,因小时候吃不上白面馒头,记得最清楚的是挖复新河,晚上收工回来,父亲总能从怀里掏出来一个全白面馍。几个孩子分着吃,高兴的不得了,当时就很羡慕能参加挖河的人,顿顿能吃上全白面馒头,还管饱!

上河工前,大小队干部事先给开会,做思想工作,介绍这次挖河的重要意义,挖河地点、工程概况、需要多少劳动力、去几个机子、几辆平车、一口人要拿多少钱,多少粮。会后队长派人传粮食起钱,买炉灶、打庵子的所需用品……

在确定下来的日子,出河工的劳力收拾好行李,在庄头集合,这次去的是丰县城南——食城,离家有六十多里地。大家把准备好的所需物品装上六辆平板车,三个绑在一起,有两个手扶车头连起来。出了村拐上大路,大路上已排起了长龙,基本上都是一个手扶拖拉机带几辆平车,浩浩荡荡,可谓壮观。大部分人没出过远门,一路上看看这,瞅瞅那,评头论足洋相百出。

由大清早出发,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才到达目的地,一路颠簸,身子骨像散了架。来的早点的有打庵子,有烧水做饭,有人从车上往下拿东西……望着旷野上成群的人各自忙碌着,做着各种事情,心里很好奇。

稍做停留,队长和几个大人商量好,在哪里打庵子,在哪里砌灶台,吩咐大伙行动起来。一般庵子都搭在工地附近,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下雨防进水,便于上下工。有离村庄近的生产队,就在村里找个空房子住下。

庵子很简单,两头用带来的棍棒搭个人字形,中间用几个长竹竿一连,三面用高粱箔一围,上面搭上疏料布,里面铺上带来的豆秸,上面再放一层麦秸,就算大功告成了,一个个铺卷紧挨着,整个工期,二十几个人就挤在这个十多平方的“家”里。

庵子搭好,灶也弄好了,到附近沟里挑来水,大家齐动手生火做饭,一会一锅拽疙瘩汤,冒着腾腾热气新鲜出锅,闻着菜香,看着大伙狼吞虎咽的吃相,顿觉好笑。也难怪,一天没吃上热乎饭了,吃完饭收拾好都八九点钟了,在陌生的旷野,躺在地铺上,伴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久久难以入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被吵杂的声音惊醒,吃过早饭,就赶上工地。工地就在庵子百十米的地方,这是一条新开挖的小河,是丰县大地“南水北调”最关键的一步,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场面。

站在大堤上眺望挖河工地,那真叫个壮观。长长的挖河工地一眼望不到头。工地上彩旗迎风招展,标语林立,几个大喇叭放着歌曲,人声鼎沸。目力所及之处,来来往往全是拉着平车,扛着铁锨的民工,黑压压的人群,就像蚂蚁来回移动。

河工任务分的看似不多,有两米多宽,两岸对着,两辆平车轮流,有四五个人装土,手扶拖拉机安在河堤最上面,旋耕机改成卷扬机用,我和旗一人一边负责拉钢丝绳,平车前头系上一段钢丝绳,一车土装满,把钩子挂上去,一人驾着平车把,我跟在一旁,到河堤上,机子一停,我赶紧把钩子摘下来,往回跑。

平车顺势一拐,两个人围上来,三人用力掀起,把土卸在指定的地方。一个平车跑一趟,我们要跑两趟,一开始还好,后半晌就吃力了,腰带紧了再紧,浑身大汗淋漓,心里发慌,两腿打颤,像灌了铅似的,越跑腿越疼。看到大伙都干的非常卖力,没有使尖磨滑的,我俩也得竭尽全力硬撑着。活虽然很累,但大家都有说有笑,不时的相互开着玩笑。

终于熬到中午吃饭,一人一碗大白菜炖粉条,馒头随便吃,午饭过了一会儿茶没冷凉,就得又急着上工。下午要干到天黑才能收工。我记得那时候五点半起床,每个小队好像是商量好的,日头不落,天不黑不会下班,晚上回到住处,往地铺上一躺,浑身酸痛,一动也不想动,连饭也不想吃。其实大家看我和旗年龄小,也都很照顾我俩的,时不时地平车把钩子直接帮我们带下去。

晚上洪忠哥和带队的不断鼓励我们,给我们打气,几天以后慢慢就适应了。几个爱抽烟的老烟枪,凑在一起喷云吐雾,再加上鞋子袜子出脚汗的臭味,一个庵子里弄得乌烟瘴气,几个“夜猫子”每晚总到食城街上看录像,爱开玩笑的总是不紧不慢地拉些少儿不宜的荤段子,或从前过去的陈年糗事,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河工上大小安全事故也是层出不穷,不是翻车摔坏了平车,就是伤到了人。听说哪里严重的一次,天太黑,下面人发出的信号,上面开机器的因离得太远,看不清楚,结果有个人的脚在钢丝绳扭的扣里面,钢丝绳一拉紧,把腿给截掉了,血淋淋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

那时候最盼望的是能下场雨,就不用起早摸黑的出工了,能好好的歇歇。挖河前期工作还好干,都是干土干地。随着河越挖越深,堤越堆越高,河床形状已初具雏形,来回爬坡下坡很是吃力。后来下面就串水了,天寒地冷,还要下水挑笼沟,每次都是洪忠哥,穿上雨靴踩着刺骨的冷水,把湿泥一锨一锨传上来,有时一不留神,雨靴里灌进了泥水,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他经常被评为先进,受到大队表扬。

挖河中间,有时候为了地边,也和两边发生摩擦,不是嫌对方挖的少了,就是嫌对方留下的多了,但都没大碍,回到住处,一笑了之。

最开心的是一星期改善一次伙食,中午有肉吃,一大锅白菜或萝卜或冬瓜,割几斤猪肉一炖,再放点粉条。晚上包个肉包子,包子随便吃,能吃几个吃几个,不限量。

有一次几个哥们打赌,谁能吃下八个包子给买二斤狗肉,结果,一哥们一口气吃了九个还喝了一大瓷碗面糊涂。愿赌服输,那哥们痛痛快快去食城街上,买回来二斤狗肉,可惜吃包子的哥们看着大伙吃狗肉,因自己肚子太饱却吃不下,干瞪眼。多年以后,还让人当笑话讲。

最后几天工程稍微轻松点,机器、平车基本用不上了。水利技术员,架个水平仪,这里不够深,那里太深了,这里不直,那里不平。最后都按照要求修整的棱角分明,平平整整,滩面,堤坡,河底都整的光滑如镜,线条分明。这是人生第一次出工挖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是华山挖套河,工地分在华山水匝南面一里地。是把原先的小河扩大,这次还是拉钢丝绳,有了上次的经验,加上经过一年劳动锻炼,感觉没那么吃力。另一个拉钢丝绳的是叫“产”的发小,“旗”去了部队当兵,不然,他也少不了。这两次挖河是我见过的场面最壮观,参与人员最多,声势最浩大的劳动场面!

从那以后挖河包出去了,老百姓直接拿钱就不用去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挖河取代了人工挖河,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当年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干活场面,留在了记忆里,成为永久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