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纪事:那年,生产队的牛棚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邵杰

图:来自网络

走在凛冽的寒风里,不由得就想起儿时那个暖暖的地方——牲口棚。提起牲口棚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蚊虫乱飞,草粪混杂,味道难闻,脏乱不堪...…。

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的冬天,牲口棚绝对是取暖的“宝地”。那时生活很困难,没有电,家家都是煤油灯,晚上牲口棚的马蹄灯总是亮着的,大门总是虚掩着的。晚饭后我最喜欢去,大爷大叔们“摆龙门阵”,“抬杠头”……。

最喜欢的还是“秀才”爷爷的评书。岳飞传啦,杨家将啦,“三言两拍”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告诉人们中华文化“忠孝节义”的真正含义。

“身穿马粪头顶瓢,老天不住下鹅毛。像我这样还好过,不知穷人怎么熬。”朱元璋的这首打油诗,就写出来马粪冬天是可以取暖的。在北方老农常说,‘马粪牛粪不是粪’,烧炕没干柴,常用干燥的牛马粪代替。

饲养员“老拐”大爷对牲口的饲养可以说尽心尽职,草要淘洗三次,晾干,料要拌的均匀,厩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垫上干土。有生病或即将生产的牲口,老拐大爷没日没夜的照顾,他做饲养员这么多年从没出现过差错。他说:“牲口和人一样,它知道你对它好,它对你也好。”他对每个牲口的脾气,食量都了如指掌。

说起“老拐”大爷可不简单,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过美赴过朝,腿受伤走路一拐一拐的,所以大家叫他“老拐”,他也不介意大家这样叫他。

老拐大爷的老伴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早早的去世了,他索性就搬进牲口棚,把牲口棚当自己家,把牲口当成自己的子嗣。问他为啥晚上总是亮着马蹄灯,他说:“天寒地冻的如有迷路,或是赶夜路的可以进来暖和暖和。”


据说“老拐”大爷刚刚复原回来,接任饲养员不久,一个冰天雪地的深夜,老拐大爷起来给牲口添加草料,听到有敲门声,“这么晚了还会有谁过来?何况还这么大的雪?”老拐大爷心想,问了两声谁呀,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说:“行行好,开开门吧,迷路了。”

老拐大爷赶紧打开大门,一个满身是雪的人倒在门口,看来是冻坏了。老拐大爷赶紧把人搀扶起来进去,倒碗开水,又把棉衣裹在那人身上,打开炉火给那人做了碗热腾腾的面条。

第二天天刚亮那人千恩万谢告辞,从那以后牲口棚的马蹄灯晚上就会一直亮着,这亮着的马蹄灯啊,不正如冬季寒夜的阳光吗?它能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给人温暖。

天气晴好,队长会组织男劳力铡麦秸,三口铡刀六个人,填续草是个技术活,长短要基本一致,寸来长,一下一下很有节奏感,配合默契。我们几个小伙伴还按照包公的三口铜铡给我们队里的三口铡刀,分别起了名字: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铡刀不仅能断草,还能让恶佞之徒伏法,对铡刀充满热爱;然十六岁的刘胡兰血染铡床,又对铡刀充满无比的仇恨。


雪雨天气,大姑娘小媳妇穿着“毛窝子”(一种特制的鞋,底是木头的,是用芦花和麻绳编织的)过来换草,换上新的麦草,脚就不冷了。

大娘大婶们把煮熟的黄豆放进干草窝里发酵,等发酵好了长出霉菌拿出来,放入盛着盐水的陶瓷盆里,再放些白菜萝卜,或者冬瓜片,辣椒面,茴香等大料,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冬季家常菜——“臭豆子”。读高中时用玻璃瓶带到学校,同学们一抢而光,现在想起还让人口齿生津呢。

虽说那时生活困难,物资匮乏,但我们村的青年结婚娶媳妇用的可是“宝马轿车”。娶媳妇讨新娘子可是大事,老拐大爷不仅仅是一个好的饲养员,还是驾驭马车的好把式。

我们村或周边村上有娶媳妇的,老拐大爷总是早早地把马车收拾干净,搭起彩棚,马匹也刷洗的干干净净,还特意给马带上铃铛,马首上还戴上大红花。老拐大爷也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坐在马车的左侧,长鞭啪的一声,三匹枣红色的骏马拉动马车,那架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老拐唱一个。”不知谁叫了一声,老拐大爷啪一甩马鞭,唱起电影《清风岭》主题曲,“长鞭嗨那个一呀甩,赶起了大车出了庄,哎哟幺……。”接新娘子回来,老拐大爷都会把口袋里的喜糖,花生,毫无保留的分给我们小孩子,那种香甜的感觉,无法形容于笔墨。

改革开放,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牲口也分到了各家各户。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取代了牛耕马拉,现在很少有人养牲口,牲口棚也逐步消失了。老拐大爷住进了敬老院,用他的话说:享清福去了!


虽说现在农村也有养牲口的大户,牲口棚很整洁,规模也相当可观,可走进去总感觉还是缺失点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