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

 步步为先 2020-07-15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在众人面前不敢表现自己,在外胆怯害羞,不敢主动承担责任,这些看似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其实可能是孩子感觉环境不安全、担心他人负面的评价、敏感气质类型、或是家长过于严厉带来的情绪压力造成的。那么遇到类似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家长通常会怎么做呢?

01 孩子不自信,父母通常怎么做?

批评孩子的不自信

“怎么这么胆小,这么点事都不敢做,将来还有什么出息?”“胆子大点儿,你看人家琪琪,那多厉害,哪像你这么没自信,你得好好向人家学习。”这样批评的话,我们常常会在认为孩子不自信的父母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语不仅有对孩子的批评,还有对孩子的不满以及自己的焦虑情绪。孩子可能原本就是因为担心获得负面的评价而不敢表现,家长的批评却让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负面评价,反而做实了孩子的担心,让孩子更加不敢表现自己了。同时家长话语中的不满、焦虑等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更大的情绪压力,变得更加谨慎和退缩。

这样做的另一个坏处是给孩子贴上了胆小,没自信的标签。当孩子这样认同自己的时候,下次遇到需要表现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有这样的自我暗示:“我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我就是不太自信”,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表现。孩子会把这样一些退缩或害羞的某些暂时的行为当成自己的某种固定性格,从而把这样的行为固化下来,不去努力突破和改变,真的成为一个没自信的人。

催促孩子努力和表现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注意方式方法,在孩子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时,可能不会直接批评,但是内心仍然是对孩子这类的行为有所不满,或者有担心,担心孩子老是这样,将来会丧失机会,难以成功。在这样一些情绪的驱动下,这些家长们会就会催促孩子:“你上去吧,妈妈支持你!”“这有什么好怕的,别怕,要努力坚持!”“咱们昨天不是练习过了吗?按照昨天练的表现就行,必须上去!”“男子汉大丈夫,一定要坚强!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在鼓励孩子,但我们在这样的话语里会听到一种绝不允许孩子退缩的暗示,孩子只有上前表现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假如这个孩子就是对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而不敢表现呢?假如孩子属于敏感气质类型,在比较陌生的情境中,还没有适应环境呢?强行让孩子在害怕的情绪状态中去表现,孩子难以正常发挥,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失败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孩子不自信的行为,一到类似的情境中,不自信的状态又会再次出现。

02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如何做

那是不是当孩子有退缩、胆怯,不积极主动这样一些行为的时候,父母就放任不管,任其自然吗?当然不是,父母可以有一些引导的方法。

理解和共情,缓解孩子的不安全感

    我们在分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里谈到,有些孩子是由于对新环境或新情境感觉陌生,觉得不安全,感到害怕;或者孩子属于敏感气质类型,容易觉察到环境变化,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会感到不安全或紧张。此时,家长和孩子共情,表示对孩子当下情绪的理解。当孩子觉得自己情绪被人理解,被最亲近的人看到,被大家接纳,内心的害怕、担心、紧张的情绪会大大地缓解,逐渐对周围环境放下心来,当孩子逐渐放松的时候才会更加自如地表现自己,更敢于在众人面前真实表达,才更有可能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会给予孩子积极的经验,让她下次在面临相同情境的时候,更愿意上台表现。

倾听孩子的理由,尊重他的选择

在孩子不愿意上台表演或当众表现时,家长们可以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和理由,给他一个真实表达的机会。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想上台表演呢?”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家长首先应该表示理解和尊重。然后根据她的回答,给予孩子进一步的帮助。例如,孩子有可能会回答说:“妈妈,我害怕。”那么此时,家长就可以缓解孩子害怕情绪,使得孩子愿意表现。孩子也有可能会回答说:“妈妈,我担心自己做错。”家长就可以给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并告诉孩子,错了也没关系,无论她做得怎么样,妈妈都一样爱她,让孩子放心。

如果家长能给到的支持和帮助都做到了,孩子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呢?那就尊重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和行为。只有家长允许孩子可以因为胆怯而不去表现,可以因为不想上台就不上台,孩子才会真正放下自己的担心。不必担心来自于他人的负面评价,不必承担来自于父母的情绪压力,这样的孩子可以放心地做自己,反而增加了她主动表现的可能性。因为被看到,被关注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一个足够安全的心理环境会才会让孩子敢于主动表现,乐于主动表现。

及时鼓励,小步轻推

面对孩子不自信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有一些积极的干预行为。在干预之前,家长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固定的,现在的某些行为并不代表以后一直会这样。事实上,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有的时候,孩子会积极主动;有的时候,孩子会害羞退缩;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孩子每一次的表现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可以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出现比较主动的行为,就及时予以鼓励。例如,孩子见到陌生人总是害羞,偶尔有一次主动打招呼了,家长就要及时予以表扬。家长的表扬会让孩子心情愉悦,孩子下次就更愿意积极主动一些。此外,家长的表扬还能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积极主动的一面,让孩子对自己积极的行为产生认同,这样的自我认同会和积极行为形成正向反馈环,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

    另一个方法是降低孩子主动表现的难度,小步轻推,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自信。例如,孩子不敢在众人面前当众发言,那么我们可以鼓励他在只有一个陌生人的环境下表现,逐渐再扩大人群范围;或者要求他站起来说一句话就行,逐渐再多说一些;或者不要求孩子发言,只要求孩子举手就好,万一被老师叫到了,可以不站起来发言。总之降低任务的难度,让表现任务的挑战性不那么强,是孩子可以完成的。一旦孩子完成低难度的任务,则加以表扬和鼓励,当孩子觉得这件事情已经非常容易之后,再给难一点的任务。这样每次增加一点难度,小步轻推孩子积极主动,孩子的自信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03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上一篇文章(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还指出,自信的品质是一个人良好自我概念的结果。只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受人喜爱,自己的意见有价值,才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学前期是个体建立良好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我们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简单地谈一谈怎样在学前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一生的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是由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的外在要求共同决定的。埃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心理社会危机”,是个体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的外在要求相互冲突而产生的,危机的解决与否是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消极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在埃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发展阶段中,前三个阶段都发生在学前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会为个体一生人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一阶段(出生-十八个月):信任—怀疑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此时婴儿的需要主要为生存安全需要,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要得到外部世界的及时满足,而外部世界不一定每次都能满足他的需要,此时就产生了心理社会危机。这一阶段儿童如成功解决心理社会危机会获得信任感,会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并由此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若危机解决失败,即外界对婴儿的需要难以及时满足,则获得怀疑感,发展出对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开始产生模糊的自我意识,对外界的信任与否,关系到我是否安全,是否能生存下去。产生于生命早期安全与否的自我概念奠定了个体一生性格发展的底色。

第二阶段(十八个月-三周岁):自主—羞怯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幼儿期。此时的孩子动作能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而父母可能处于安全的考虑,或是儿童行动能力较弱的考虑,阻止或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对孩子表现出过度保护或过分严厉,此时就产生了心理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的儿童如能成功解决心理社会危机会获得自主感,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身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若危机解决失败,即孩子们没有机会主动探索或探索常常失败,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怯之感。

第三阶段(三周岁-六周岁):主动—内疚

    从三周岁到六周岁是学龄前期。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行动能力大大增强,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常常问这动那,想要了解世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孩子的主动行为可能会触犯某些规则,或侵犯到他人,而引发成人的制止或否定,此时就产生了心理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的儿童如能成功解决心理社会危机会获得主动感,表现出做事的积极性与进取心。若危机解决失败,即孩子们的主动行为常常被批评和指责,孩子们就会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会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在幼儿期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理论中,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与儿童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有关,因此,人格发展的核心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每一阶段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生命初期,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及需要有人陪伴,需要有人安慰,需要与人嬉戏的心理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自我意识,形成温暖的生命底色。

在幼儿期,家长要满足孩子探索环境,主动做事的愿望。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在孩子遇到困难难以完成时,降低任务难度,帮助孩子通过努力逐步完成,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在孩子进行有一定危险的挑战时做好保护,如实在危险,则要向孩子说明,帮助其了解危险性,而不是一味地过分保护。这样做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主感,感受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所有的资源,主宰自己的生活,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去做,并能成功,打下自信的根基。

    在学前期,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如果孩子的行为与社会规则不符的时候,家长要主动与孩子讨论现有规则,帮助孩子调整行为,在遵守现有规则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如果孩子的行为会与他人产生冲突,帮助孩子主动与他人协商,共同制定规则,与他人达成一致,与他人共同达成目标。以上做法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主动性,理解社会规则,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协商,主动解决问题,在社会认可的框架内达成目标,获得成功,做到既积极主动,又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一个人能与自我和他人都相处和谐,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些外界信息又会支持个体的自信心,成就一个人长久的自信。

真诚的碎碎念~~~

     我们的公号刚起步,粉丝量与日俱增,实在是太珍惜和大家的这段缘分,可惜留言功能取消了。

     微信公众号现在改为算法推送了,如果大家长期不阅读、分享、互动。大数据就会认为大家不喜欢我们这个公号,从此在被“打入冷宫”,不再推送。所以喜欢我们“幸福养育”的朋友们,多多支持我们,加星标,点在看,留言和转发,多跟我们互动哈~

一个创造幸福的公众号

一群有想法有实力的专家团队

培养孩子终身幸福的能力

给予向内生长的力量

这场养育的修行 长久又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