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人生是一个不断抵达美的过程

 一期一会美学 2020-07-15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宋朝,那段灼灼其华如锦缎裂帛的岁月。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都有一个东坡先生,过尽千帆后,潮起潮落处,我自悠游从容,任尔南北东西风。

今人看苏东坡,确实是望其项背,难以逾越。诗词自是不必说,那于苏东坡,简直是信手拈来,让后世惊掉下巴惊为天作的绝妙词句,于他不过是酒后饭后茶后兴之所至勃发的灵感火花。

故宫研究员、知名文化学者祝勇在谈论自己的作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时曾说:“在这浮世,我们静下心,和古人聊聊天,总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林语堂欣赏他,引他为知音,称赞他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创作了《朝苏记》的当代诗人于坚对美有一个观点,他说:我认为美来自生活的深度。美是那种激起人们热爱生活、充实时间的东西。

在他看来,不断地抵达美,不断地与美邂逅,也不断地遇见自己,这就是苏东坡式的生活哲学与美学。

01/茶者东坡 :人间有味是清欢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中国的茶文化,经过唐一代的兴盛,到了宋时,更是呈现一种繁荣局面。宋代的天空,茶香氤氲弥散。

唐代古典风格的煎茶之道,到了宋代演变为更为浪漫雅致的点茶之道,文人雅士,个个都是点茶高手:候汤,调膏,注汤,击拂,一盏汤华泛白的茶汤便大功告成。

点茶,实在是宋代文人圈子的时髦事儿。

苏东坡的后辈,南宋的陆游,忧国忧民同时,也不忘在诗歌里写“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为人传颂,实则,前辈的东坡先生,更是点茶高手。

苏东坡创作近百余首茶诗,涉及到的当时名茶就有十几种,修水双井茶、杭州垂云茶、顾渚紫笋茶、大龙团、雀舌、花坞……他曾经写文章兴致勃勃论述人生之十六件乐事,其中三件事,在他看来,都与茶相关:晨兴半炷茗香,客至汲泉烹茶,花坞樽前微笑……宋代第一茶人的美誉,东坡先生当之无愧。

被贬黄州期间,东坡一家生活困顿,——当然,困顿几乎与他如影相随,他便寻了一处山坡,耕田种菜,维持家用,这种状态,不可谓不落魄,苏东坡呢,他真的是那种手里有两个便士,一个便士买面包,一个便士买一枝花的人,——种菜种粮之余,他居然还种上了茶树。

物质可以匮乏,生活可以颠簸流离,于苏东坡,精神的愉悦却是从来不曾缺席。

由是,当我们解读苏东坡的茶诗,一方面,我们惊讶感叹于它的细腻之美:“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做作松凤鸣。”又或者:“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每到春季访茶时,苏东坡的那首《望江南》:“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便跃然于多少爱茶人的脑海中。

另一方面,茶诗中,蕴含着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观:“雪沫乳花浮午盏,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经历过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经历过政治的波澜诡谲,经历过近乎九死一生的考验,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是珍贵的呢?苏东坡从茶中悟到了,繁华落尽后,清欢才是人生的终极奥义。

02/食者东坡:好竹连山觉笋香

太平盛世,清平和乐,宋人爱上了享受生活,尤其是早些年,文人雅士主导的诸多社会流行风潮,风靡一时,其中包括美食。

吴自牧《梦梁录》里记载,“处处各有酒肆、面点、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等铺子……”宋代美食之多,令人咂舌。

《清明上河图》里,有宋代店铺林立的美食街,酒楼饭馆,勾肆饮食,处处拥门,宋代人我们现代人一样,喜欢下馆子,喜欢叫外卖,——当然,宋代的全套银质外卖餐具可比我们今天廉价的快餐盒高级太多,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在,只有欧洲的老派贵族才会用祖上传承下来的全套银餐具用餐吧。

于是,一大批美食享乐主义者应运而生。其中,苏东坡当属佼佼者。

他喜欢吃笋子,“长江连山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身为北方人,笋子的甘美我是晚些时候才领略到。苏东坡则是兜兜转转,无论去到何地,都能发现本地的食材。这两句诗写于黄州,也是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他嘲笑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对于自己的境遇,其实看得相当透彻,怎么办呢?随缘自适吧。江中有鱼,山中有笋,人生似乎还不是那么糟糕。

宋代人不爱吃猪肉,尤其是富贵人家,更是远离猪肉,估计嫌弃它是“腌臜泼才”,上不了台面。“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猪肉在宋代美食界的遭遇十分尴尬,在一众高贵食材中完全没有地位可言。

不断贬谪的苏东坡倒是兴致勃勃研究起猪肉的烹饪艺术来,如同前朝陆羽写《茶经》一样,苏轼也为猪肉写颂歌,他在《猪肉颂》里说,“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富人不疼、穷人不爱的猪肉,在苏东坡的精心烹制下,变成了美味佳肴,风靡一时,他自己更是“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完全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貌。

这与他“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的普世价值观如出一辙。如此亲民,如此接地气,以至于,他日后研发出类似于“东坡肘子”“东坡肉”这样的猪肉系列美食产品也不足为怪了。能得到苏东坡的青睐,也算是猪肉的造化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荔枝的鲜美久负盛名,唐代就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长安之去岭南,在古代,真是千山万水,路途遥遥。大多数人,对于岭南荔枝只是闻其名,价格的昂贵让它阻人于千里之外。

苏东坡亦是如此,前朝的诗句“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东坡早已熟稔,怎奈始终不可一亲芳泽。此番到了岭南,苏东坡就像孙悟空进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一定要吃个够,“日啖荔枝三百颗”自然是夸张的说词,毕竟,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也会诱发低血糖。岭南,在古代几乎等于遥远的边陲,瘴气肆虐,山高险远,“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东坡极言自己对于岭南荔枝的热爱之情了。

苏东坡美食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细细究来,他的美食,与今天的美食家所谈的动辄神户雪花牛肉、黑松露、阿拉斯加帝王蟹、佛跳墙之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美食家,关注的是食材价格的稀缺与昂贵,苏东坡的美食经,关注却是寻常的食材,他把这些食材视为是尘世劳顿的恩赐之物,以一颗喜悦淡然的心去面对他们,而不会臧否评判价格的高下与优劣。

那些普通的食材,一粟一羹,于他都是人间至味。

03/行者东坡:人生到处何所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明代的徐霞客,是后世公认的旅行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苏东坡应该是徐霞客的旅行前辈了。这种所谓的旅行,最初是无奈,最后却变成了随缘而安的享受,——他成为了林语堂所说的“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在那个时代,苏东坡的行走已经足够阔远,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继续往南,到达南中国海……河、湖、江、海……多像是一个人的生命喻意啊,从涓涓溪流,愈加开阔,直到汇入浩瀚海洋。他的眼眸中,也飘入过一座座山的影子,险远的,秀美的,逶迤的,怒木金刚的,慈眉善目的,……峨眉山、泰山、华山、衡山、秦岭、大禹岭、五指山……迂回往复。

生命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聪慧如苏东坡,领悟到的只会比我们更早。

他早就将自己的死生置之度外。每一天都是活,快意地活,酣畅地活,清醒地活,浪漫地活。

不要再长吁短叹了吧,活着,把自己活成一盏茶,活成一盘青笋,活成一份东坡肉,这和活成一首诗,活成一幅画,活成一幅书法……骨子里,都是一样的。

这才是真正的不二。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早些时候,他去终南山游历,笔触轻盈,如绿茶一盏。那时,他尚在人生的顺境上,朝堂之上,人人争羡,并不知晓,自己以后的路走的有多艰难。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是他回顾自己流放海南时的经历所写《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茫茫大海之上,夜深沉,几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怕了吗?怕又如何,不怕又如何。

彼时心境,应该是纵浪大化,无喜亦无惧吧。

看透,看开,看破,笃信禅宗的他,对于茫茫人世间,早已经觉知觉悟,心中只有水天一色,澄澈清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间,他旅痕处处,这是在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所写。郑文焯评此词曰:“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也曾有过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年,最终的一切要回归于寂然,从起点到终点,看过的风景,看过的人,潮声,日落,星辰,露珠,客舟,一壶酒,一枚砚台,一盏清茶……一切,都要交付于时间的流光。

遇良辰美景,随缘而安,不辜负其中的每一寸韶华。在到处游历的时间罅隙里,认真做一碗鱼羹,盖一座名叫雪堂的房子,爱一个叫王朝云的女人,种梅花,种果树,赏赤壁明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飞鸿也好,雪泥也罢,他把每一寸光阴都活得饱满,如同梵高画作中浓烈的用色。

曾有人请教苏东坡的长寿秘方,他列出四条: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这,是苏东坡的长寿之秘方,也是他的处世之方,更是他的精神美学之方。对照他后半生动辄流离失所的处境,更觉可贵。他以超越性的美学之灵光,烛照了自己,也烛照了后世。

游历流离中,他不断抵达美,也抵达着自己。

参考资料:

《朝苏记》(于坚 著)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勇 著)

《梦梁录》(吴自牧 著)

主笔/唐公子

编辑/ 南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