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人刘一剪

 新用户93364107 2020-07-15

文/南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人说:刘一剪是江南第一剪,“第一”可不是随便可以封的!这不像体育赛事冠、亚军一目了然。然而,人说了:刘一剪称江南第一剪都有些委屈他了。他裁剪衣服可是当成艺术品来精雕细琢。中山装板型笔挺平直,西装领角分明旗袍款式新颖、线条分明、针脚细密、布扣精巧。他说他曾经为一位外交官做过外交礼服,我相信他有这个水准。还说为二位厅级领导量身定制过标准的中山装,而县局级、科級干部、以及平時特別讲究体面的、仪容仪表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在他这里量身定制就更多了。但我认为他最历害的是:他不声不响地把五个孩子都培养成了重点大学的高材生。两个北大研究生,一个留美。他教育孩子的绝世宝典就是俞敏洪的励志故事,他看了十遍,倒背如流。
刘一剪出生于裁缝世家,他的父亲最早是江南缝纫社的老剪裁师。从他爷爷辈甚至更早就从农村老家迁至江南最繁华的南门街。68年,刘一剪跟着父母、兄弟姐妹九人,又下放到老家农村。那一年刘一剪七岁,正是调皮捣蛋、上树抓鸟、入水摸鱼的年龄,可他跟一般人家孩子不一样,玩归玩,心心念念却想着跟父亲学裁剪。正逢文化大革命,大人们斗来斗去,刘一剪少年时也没读到多少书。这成了他成年后的一块心病。正因为书读得不多,刘一剪后天十分努力,并严格敦促自己的孩子们努力读书。
下放到老家时,因为当地人多田少,一家大小受到老家村民排挤,要赶他们走。这是一家人最艰难的时候,没米、没菜、没油盐,甚至没有地方落脚。少年不服输的刘一剪这时候没少同村民打架斗殴。个顶个的兄弟姐妹七个,生活真不容易。当时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村里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要去放牛或干其他农活,只有刘一剪的大姐跟着他的父亲学习裁缝。到刘一剪12岁小学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同意他跟着他的大姐学习缝纫、剪裁。每天在四周村庄,上门为一家一户做衣服。那时候都是按点工算,来到谁家,吃住就在谁家,二、三天做完再到下一家。这样做衣服到下半年因为要过年了,所以很忙,但生活上日子好多了。学徒的日子一晃就是五年,到1978年,国家政策变了,下放的慢慢回城,刘一剪又回到小南门,自己开了一间铺面,大张旗鼓地收徒开业了!从学徒至今,刘一剪在裁缝行业“摸爬滚打”将近五十年。
在南方,刘一剪算是身材魁梧高大的人了,过耳的长发油光闪亮,时时梳着大背头,加上一身自己缝制的讲究的行头,看上去有点像电影里演的旧社会的地主,或现代个性张扬的艺术家。说起话来嗓门大,话语自信且有些急促。一句话,刘一剪是一个有个性、有原则、有艺术品味,有追求、有想法,特别爱动脑筋的人。这期间,他还把一个最漂亮,最会说话,最会做生意的女徒弟带成了老婆。从此,刘一剪的事业更是如虎添翼。刘一剪做每件衣服都用料讲究。做的过程中,半成品总要细心地左试右试,前凸后翘,环肥燕瘦。或有些人,身材特别,胸部特别挺,背或弯曲着,或者肚子大,或上身长等等,刘一剪都会悉心考量,仔细圈点,量体裁衣。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处理得特别好。他把每一件服装都当成艺术品,尤其是最凸显匠人手艺的中山装、挺括的西装、旗袍这些正装,越有挑战性、越需要脑力的作品,刘一剪越有斗志,也是刘一剪最拿手的。所以,刘一剪做的衣服,版型特别好,肩膀也舒展,走在路上一眼便能分辨出来,总会获得行人的赞美,特别适合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刘一剪做的衣服耐穿,久不变形。
刘一剪带过不少徒弟,县城里现在开的几家缝纫铺,甚至连街边缝补衣服的师傅大都得到刘一剪的指教。但是,刘一剪却没有把这门家传手艺继续传递给儿女,因为他的五个孩子都考上北京重点大学。所以,刘一剪每年都要去北京,一边与孩子们团聚一边考察北京首都时尚连衣裙,看到时尚连衣裙就回来做成样本,穿在模特身上展示。刘一剪十分认真低调,专心工作。几乎不对别人说起自己及家人的事。刘一剪曾对朋友说:“我就希望江南的女子,都穿我做的衣服,漂漂亮亮。有一天,我要把代表我最高水平的衣服做出来,进行展示,做个时装展览馆。”
尽管国家大大鼓励大国工匠,提倡工匠精神。但是随着网络的发达,或者各方交流的便捷,有些民间匠人便越來越少甚至面临消失。尽管手艺精湛却因为費時費力,所赚远远不及付出,愿意沉下心來拜师学艺的年輕人早已沒有了。随之而來的是工业化批量生产,大街上一眼望去,時裝亮丽,款式時尚新穎。然而,細細端詳似乎缺少一些得体和精工細作,缺少一些“范”的品味,缺少一些經久耐穿不变形的傲娇。尽管刘一剪的手艺在江南来说已属凤毛麟角,但是,十多年来也不见他带过一个新徒弟。


本篇均为用化名 请勿对号入座

2020.7.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