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您与「知乐古典音乐」只有一个关注的距离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今日主播:景行

◇◇◇

50部值得听的歌剧系列 之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是瓦格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称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音乐、诗歌、心理、哲学、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结合!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歌剧取材于中世纪哥特人浪漫传奇故事《崔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文学作品影响之大,导致欧洲差不多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版本。后来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故事也是以此为蓝本的。《崔斯坦和伊索尔德》有太多的艺术形式来演绎它,包括诗歌、电影、传说……最有名的自然是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的《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取材于戈特弗列特·冯·施特拉斯布格(Gottfried von Strassburg)的版本,时长近四小时。这是 瓦格纳全部戏剧作品中最符合他成熟时期艺术观念的一部,结构是严谨的三幕剧,诗与音乐的结合体现了最高级的古典美。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剧情大致是:贵族骑士崔斯坦是英格兰康沃尔(Cornwall)马克国王(King Marke)的侄子。伊索尔德是爱尔兰公主。崔斯坦率军征伐爱尔兰,杀死伊索尔德的未婚夫莫罗尔德(Morold),自己也在莫罗尔德的剑下所了重伤。他把自己的名字移动字母,改称坦特里斯 (Tantris)寻求帮助。

善良的伊索尔德仗义援手,但从崔斯坦的伤口上看出,眼前这个男人就是杀死未婚夫的凶手。于是她执起亡夫的长剑,欲要报仇。崔斯坦并不闪躲,只是一双炙热的眼睛盯着伊索尔德不放;终于伊索尔德还是下不了手……

战争结束了,作为胜利者崔斯坦再次踏上爱尔兰的土地,这次他的任务是纳贡,贡品就是伊索尔德;作为战败国的公主,她必须嫁给年迈的英格兰国王、崔斯坦的叔叔马克做续弦。欺骗与杀夫之仇令伊索尔德怒火中烧,她发誓要报复。她让女仆布兰格妮(Brangane)准备毒酒,打算与伊索尔德同归于尽。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所有人眼中,崔斯坦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是万众敬仰的骑士;但他知道自己的性命是怎么得来的,当他带着愧疚再次出现在伊索尔德面前时,他明知道对方端上来的是毒酒,却还是来者不拒,双方激烈争执之后,双双饮下毒酒,等着死神降临。

但降临的不是死神,却是爱神——原来女仆布兰格妮不忍心自己的主人就此香消玉殒,把毒药换成了爱情灵药。二人再次睁眼、四目相对那一刻,便疯狂的爱上了对方。

两人爱情终于还是遭来横祸。马克国王视崔斯坦为己出,如今遭此背叛,不禁质问。崔斯特不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伊索尔德,邀她共赴黄泉,让他们的爱情永恒。伊索尔德答应了,他便起身撞在国王侍从麦罗特的剑上,受到重创。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崔斯特的忠仆科尔文纳尔(Kurwenal)将他带回自己的城堡,崔斯特在弥留之际依旧盼望着与伊索尔德重逢。他的痴情终于等到了回报——伊索尔德终于赶到,痛苦无比的特里斯坦死在了她的怀中。

马克国王赶到,他决定要成全两位恋人,可惜为时已晚。一片混乱中,男仆科尔文纳尔为了给主人报仇刺死了国王的仆从麦罗特,自己也受伤而死。伊索尔德此时唱出了那段著名的《爱于死》(Liebestod),然后倒在崔斯坦的身边、殒命。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在本剧中瓦格纳终于发明了一种音乐结构体系——它无视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形成的全音调性系统,使用半音节创造出一种有如波动起伏的乐声。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瓦格纳发疯了,这部歌剧没有大家习惯了的音乐段落;对很多保守的乐评家而言,它犹如一锅大杂烩。事实上《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大部分都符合传统歌剧形式;不过它的原创部分、实验特性都完全适用於本剧主题的发展与诠释角色的需要。

此剧的音乐打破了传统的谱曲格式,主导动机的运用以及大量半音音程制造出不谐和音,由此带来的音乐张力在持续反复的假性尾音状况持续了整部剧,直到剧终伊索尔德死在崔斯特身边那一刻才由管弦乐定音鼓来“解决”。瓦格纳在其他歌剧中也用过主导动机;但在此剧中,他把主导动机与没完没了的张力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序曲一开始就出现两个主导动机,大提琴奏出的死亡动机是下行音夹带着不谐和音;木管奏出的渴望动机,呈上行音。两个主导动机以各种变异形式贯穿整剧,每一个预想的“结局”都在小小的停顿后突然转向、被拖进另一个“厄运”中,代表了崔斯坦与伊索尔德之间那种无法实现的禁忌之爱,音乐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此剧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托斯卡尼尼说,“要是意大利人碰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种情况,小孩都可以生七个了;可这是德国人,还在那儿说啊说不停,连人都没碰一下……”很有趣的文化差异!

创作此剧时,瓦格纳对叔本华颇为着迷,而叔本华对的“爱”的定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有很多不同,那是一种欲望主导的爱。剧中的“爱药”,有两个象征目的:一是突出欲望对爱产生的动力,剧中的是那种原始的欲望;二是来说明崔、伊之间的爱建立在欺骗之上,所以在这个“表象”的世界中,这种爱无法圆满,只有死才能使这种爱升华——死亡不是爱的终结,而是爱的开始、灵魂的解放……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通过此剧来贯彻了叔本华的音乐观。叔本华指出器乐是唯一具备特殊能力的表达样式,它能透过物质世界,直接渗透到人性的最深之境,表达出藏在人性底层的激情与本真思维。在此剧中,两种层次齐头并进:歌唱部分代表了虚假的“白天”,即表象世界;但这种感情未必反映了真实的自我,而是夹带着幻觉和欺骗——有些欺骗是有意识的,有些欺骗是自以为真的自欺欺人,比如崔斯坦与伊索尔德之间的感情就是建立在误会上,错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出歌剧以死亡作为主线却不令人感到压抑的原因。

如瓦格纳自己所说,此剧是“把音乐的视觉化。” 它打破了传统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界限,消除了管弦乐和歌唱之间的分野,将所有这些表现样式相互交织演变、浑然成一。

《崔斯坦和伊索尔德》为“一心求死”辩护(在基督教世界里这是不可思议的观念):生命无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并注定失败——此时瓦格纳对叔本华着迷,加上他与玛蒂德·冯·威珍东克的爱情行将就木,就必然会起了自杀的念头。《崔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作曲家对人生和爱情的悲观看法——死亡是幸福的开始。歌剧即将结束,崔斯坦已经死去,易索尔德唱着《爱之死》,此时她产生幻觉:看见崔斯坦复活,在天空飞翔。她歌着自己的期盼——对她而言追随崔斯坦才是最大的恩赐,只有死亡才能带给她幸福……

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

这是一部充满自杀和死亡意念的歌剧,它包含了有史以来最灿烂和最具性爱色彩的音乐,第二幕中那曲《爱之喜》尤其具有肉欲感官气息,不过这一段音乐并未达到高潮;反而是急转直下——两人缠绵之际,马克国王突然出现了……

第三幕开始时,崔斯坦有一首为时甚长的独白演唱,继续延伸前一幕的主题。这首独唱和易索尔德在第一幕起所演唱的那首独白互相对应——不过易索尔德的独白充满愤怒与仇恨;崔斯坦的则是悲恸,美丽的——“每个晚上他都珍惜自己的爱情;但在白天、在阳光照耀下,他诅咒那瓶‘爱药’,恳求易索尔德赐于他唯一的解药——死亡……”

总之,这部歌剧的音乐犹如流水,剧情从头到尾彷佛都漂浮在水上。我们说,过瓦格纳的歌剧里,水象征着“未知”、“不可控”和以生命为代价的欲望,这里也不例外。

文/茶茶斑竹 责编/倩儿

Other Tips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创作来源于诗人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的法语诗歌,记叙了12世纪的英国传说,瓦格纳决定把它浓缩成三幕。

在剧中隐含了瓦格纳与他的好朋友/赞助人维森东克的妻子马蒂尔德的恋情(防火防盗防兄弟),后来他更是停下当时手头上正在谱曲的指环四部曲之《齐格弗里德》,把全部精力用在这部剧的创作上。

本剧因而有了瓦格纳自传的意味:瓦格纳和马蒂尔德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他的好朋友奥拓·维森东克就是马克国王。这份爱情注定得不到实现,瓦格纳在苏黎世创作的时候,他把他的感情一页页创作成曲子(歌曲集《维森东克的歌》)。

后来他搬到威尼斯逃避丑闻。在他的自传中他描述到:在每一个失眠的夜,伴着他的只有远处传来的船夫那嘶哑的歌谣……在威尼斯他写下了本剧第二幕的夜间二重唱——也是歌剧史上最长的爱之二重唱之一。

by:倩儿

背景音乐列表

1.Tristan and Isolde (Love Theme and March)

2.Global Journey:Tristan and Isolde

3.Nadja Salerno:Sonnenberg

4.Liebestod

5.Nadja Salerno:Sonnenberg

6.Edo De Waart:Das Wiedersehen

7.Tristan and Isolde (Love Theme and March)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www.zhiyue001.com

有声音的古典音乐鉴赏平台

FOLLOW US|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知乐古典音乐(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乐古典音乐

喜马拉雅、虾米、蜻蜓的认证账号:知乐古典音乐

知乐古典音乐∣有声古典公众号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

JOIN US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期音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