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先问个问题:莫扎特一共写了多少首交响曲?四十一首——因为最后那首《朱庇特》排号就是第四十一吗!可是霍格伍德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里居然列出了七十一首!难道他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才又多添加了三十首吗?显然不是——霍格伍德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严谨周到、学术性如此考究,自然不会出于某个喜好随意为之,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聊聊演奏法的演变了。现在音乐会的演奏法是从十九世纪演变到二十世纪,人们根据自身好恶逐步形成的;这跟十八世纪的想法自然颇有不同。如今,若用莫扎特时代的演奏方法登台,自然会引来各种诧异的目光;即便把莫扎特时代的大键琴融入演奏序列,一样会有各种尖酸刻薄的评论飞到你耳朵里,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十八世纪距离我们有些太远了……

所以,既然说起莫扎特的交响曲,那就不妨说说“交响曲”这个词。“交响曲”英文Symphony,其实是个新词汇,是从以前的想法中衍生出来的。Symphony这个词最早来自十六世纪加布里埃利所写的《圣乐交响曲》(Sactae symphoniae),是穿插在教会弥撒曲中的“纯器乐音乐”。亨德尔的神剧《弥赛亚》中夹着一段很短的“Pastoral Symphony”(有人把它翻译成《田园交响曲》,这是个错误)。所以“交响曲”就是夹杂在清唱剧中的“器乐音乐”。用当时的话来讲,所谓“交响曲”(Sinfonie,德语)就是包括了全部从歌剧序曲到种类繁杂的管弦乐曲的总和。

用现在你我对“交响曲”个词的定义去想象莫扎特的时期。在你看来,下面的话一定百般信服: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D大调第三十五号交响曲《哈弗纳》(K385)是莫扎特旅居维也纳后初次创作的交响曲,原本它是一首小夜曲。但D大调这个华丽的调式,具有明亮的力度,于是作曲家便将内容扩充成了这样一首交响曲。仅此一点,你就能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才华可见一斑……”

这样的溢美之词你大概不会提出任何异议,因为在现代人心底,交响乐和小夜曲比起来,自然更高级、更复杂,或者说“更唬人”。但在莫扎特的时代,十八世纪的人心里可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心中,小夜曲更加高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莫扎特的时代,音乐的中心是声乐,是首席女伶的艺术;全部器乐演奏都在模仿人声来歌唱。所以,你不能简简单单用自己理解的“交响曲”来去生搬硬套给十八世纪的symphony!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霍格伍德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为何如此庞大了——他是把那些我们本能排除在交响曲之外的歌剧序曲、小夜曲都囊括其中了。若不做这样的解释,你是否会想这是在“滥竽充数”?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莫扎特自己也会这么做,看看他的亲笔信里: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1782年7月20日、7月27日他给父亲的两封信中这样说,“遵从您的要求,我开始新的交响曲创作了……这次交响曲用的是D大调。这是您喜欢的调性!”这里所讲的“交响曲”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哈弗纳》。所以,在莫扎特父子眼中小夜曲和交响曲没有任何区别。只要没有特意标注,在他们眼中所有管弦乐曲都是“交响乐”。

这样的交响曲和歌剧一起走进剧院,以一种代替“敲钟”的方式来提醒观众,“歌剧马上开始,请大家保持安静!”这就是歌剧“序曲”的诞生,它比如今我们心中的交响曲更具娱乐性,是一种轻松的音乐。另外一种交响曲形式是在歌剧主角们给贵族唱堂会期间,服务于歌者的器乐演奏曲目……所以,你应该大致明白了:十八世纪的交响曲(Symphony)是个凌乱的集合,它大致包括:其一,一般的器乐演奏(包括小夜曲、进行曲、舞曲);其二,歌剧序曲;其三,音乐会期间补充声音演奏的曲目。到了十九世纪,在最后一类基础上,随着器乐演奏的发展进步,才逐步演变成今天你我心中的交响乐。

回头看看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十八世纪中后期到十九世纪初,他短短35年的人生旅程中,交响乐的含义在微妙变化着——从比较低端的“服务性”音乐向高层次发展。在他去世的那个年代,人们开始饶有兴致地聆听管弦乐团演奏的纯音乐了;之前,管弦乐团就如同当今电影结束之后字幕飞滚的最后一行——是极不被重视的角色。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进入十九世纪,人们对管弦乐团的关注提高了: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大家开始专程来欣赏纯粹的管弦乐队演奏作品,这样才给了日后交响乐在音乐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机会。但在莫扎特的有生之年,交响乐的地位还远远不能跟现在比肩。看看当时莫扎特的一场音乐会节目单吧:

1. 新《哈弗纳》交响曲

2. 格朗夫人演唱咏叹调

3. 莫扎特自行演奏钢琴协奏曲

4. 阿当姆贝尔岡演唱咏叹调

5. 小夜曲中的协奏曲(第三乐章)

6. 莫扎特自行演奏钢琴协奏曲

7. 泰伯小姐演唱咏叹调

8. 莫扎特的钢琴独奏

9. 格朗夫人演唱新作回旋曲

10. 开始演奏的交响曲终曲乐章

这是1783年3月23日在维也纳举行的莫扎特音乐会安排,有没有注意到与现在的音乐会有何不同呢?没错第一首和最后一首,当时是把一首完整的交响曲分开来演的,要知道那个时候交响曲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十八世纪的音乐会,开始时由两个乐章构成——快板和慢板;演完这两个乐章,音乐会正式开始;整个演出结束之后再重复演奏一遍开始的“快板”用来欢送客人。不久之后,重复演奏的那个快板乐章就换成了新创作的欢乐曲目。所以那个时候的交响曲是“快-慢-快”三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以这种三乐章和两乐章的形式交织着存在了很久——莫扎特生前就是这样,不过他只创作过一部两个乐章的交响曲(编号K74.)。

在这种开幕前演奏“快-慢”两个乐章的过程中,贵族们进一步要求加入小步舞曲来取悦观众——这不是莫扎特时代的首创,早在半个世纪前,亨德尔就已经这样做了,十八世纪中期,这种发展之后的三乐章交响曲才逐步形成。当然,在第二乐章慢板结束之后也会加入小步舞曲来给观众预示:演出真的马上开始,此刻必须安静啦。

音乐会一结束,管弦乐团会不间断地演奏那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告诉观众们可以离席了。因此这最后一个乐章叫做“终曲”(Finale)——这不仅是交响乐的终曲,也在示意音乐会要结束了。

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响曲吗?(一)

明白了那个时候的交响曲,我们返回头再回忆一下莫扎特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单:声乐与器乐演奏五五分。再次佐证了我们的观点:“十八世纪音乐会以声音唱主角”!!!即便是天才莫扎特的巡演,都不能保证上座率,只得分出对半的成本来请女伶。另一方面,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弦乐演奏发展了近百年,这些演奏家们之所以能博得观众的喝彩是因为他们完全在用乐器模仿首席女伶的吟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被观众认可!换言之,弦乐演奏的协奏曲就是一边模仿声乐,一边与声乐抗衡着发展起来的。

到了莫扎特时代,器乐演奏才能与声乐平分秋色,这样的协奏曲才有市场。所以,我们这里多说一句:即便是今天,如果你是个器乐演奏者,遇到协奏曲时,“歌唱性”依旧是你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说到此处,我们要再颠覆一此你曾经的信念:莫扎特眼里,协奏曲比交响曲更高级,因为它脱胎于声乐。所以,对于莫扎特而言,创作交响曲可以跟记日记一样“漫不经心”;而面对“小步舞曲、小夜曲”这样的社交音乐,他反而需要更加谨慎对待了。

当然,所谓天才就必须超越时代所限!莫扎特在生命最后时段,创作的四首交响曲是如此完美——这需归于他自身的才华,以及时代偶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