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马踪迹在永登

 zqbxi 2020-07-16

第二、三马蹄池

第二、三马蹄池

杏树湾砬牌

杏树湾砬牌

    西汉时期,永登设令居、允街、枝阳、浩门四县。史学界对四县古城治地,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笔者前不久写了《永登古县城考》一文,对令居、允街古城作了详细考证,将在《永登满城史话》“附录”中刊登出版。其中,允街古城的考证留有遗憾,这就是《水经注》中提到的“马蹄谷”,因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未做考察。

    《水经注·河水》记载:“湟水(黄河)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黄河)。城之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草,径千里兮循东道。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骤首而驰,晨发京城,夕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

    马蹄谷与汉武帝爱马不无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曾向汉武帝详细介绍大宛等国产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一心想得到汗血宝马的汉武帝,两次下令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西征大宛。天马之战历时四年,大军由出关时的十几万只剩两万。三千多匹马也死了三分之二,相当于每一百名将士的生命换取一匹马。

    允街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置,魏晋、唐称广武城,又名丽水城。文章中的“龙泉”人人皆知,位于今龙泉镇龙泉村,而“马蹄谷”今人则闻所未闻。无数文人反复引用此段文字,却始终找不到它的踪迹。要想找到马蹄谷,必须首先要确定“允街”“广武”古城的确切位置。

    “城西南二十许里,逆水之西”马蹄谷,是考证允街古城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马蹄谷在广武城西南二十多里;二是逆水(今庄浪河)在广武城西,马蹄谷又在逆水之西。

    黑城古城西南二十余里,就是今大同镇保家湾。笔者起初反复查看县地图,它的北边是卯家沙沟,南边是费家湾沙沟,中间有一条与两条沟基本平行的线条,因未标注名称,不知是道路还是沟,无法确定。

    2016年仲夏,与住在同一小区,老家在保家湾的张万迎老人聊天得知,保家湾月亮湾北边有条沟叫“马拉池”沟,由于沟口很隐蔽而不为外人所知。我进一步问张老汉,有没有像马蹄一样的石坑?他说,沟垴30多里处的磐石之上,有三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形似马蹄的水池,称“头涝池”“二涝池”“三涝池”。这与《水经注》描述基本一致。我马上想到自己所著《景大人斩龙脉》中,同是保家湾姓李的老人说过的“麻子石”沟是同一个沟。当时以为是沟内有麻子石而故名的小沟,没引起注意。

    “麻子石”实际是“马蹄池”的转音。“马拉池”一名,原来是“马儿池”“马蹄儿池”的转音。虽然人们的称谓已经走样,但都没有离开“马蹄”,说明马拉池沟就是两千多年前天马经过这里时所留蹄印故名。历经近一年时间调查走访,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天马东来和西归都到过令居县(今永登)。永登是天马真正的第二故乡!

    2016年7月31日,由儿子开车考察马蹄谷。经五里满城(令居古城),十五里黑城(允街、广武城),二十四里,过庄浪河(丽水)桥,到保家湾。此距离与《水经注》记载“西南二十余里”完全吻合。南下一里右拐,经月牙湾北侧沙沟口渡槽进入马儿池沙沟。约三十里,沙沟两侧草色渐浓。三十八里,开阔的沟谷中断,左右有两条很窄的沟。说明马蹄池峡谷已到。

    眼前的两个沟,让我犯难,遂用排除法,把第二个沟留下,其余逐个深入。匆匆忙忙,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没有找到。

    返回进入第二个沟。行不远,沟平直而较宽,继而便是陡坡。前面高峻的红色岩石越来越近了,误以为这次应该没错。11点登上第二个较大台地。一座长约100米,高约60米巨大岩石突兀眼前,凹凸不平的悬崖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洞穴、线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出无数形状各异的图案,与对面绿草如茵的山体相映成趣,壮美神奇。这里因曾有杏树而称杏树湾,而这座岩石是雕凿岩画的理想之处。

    有学者在“《水经注》中的岩画、化石、木乃伊”一文中,对《水经注》“夷人在(广武马蹄谷)边效刻”的岩画,被作为第一岩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且进行推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不少地方的岩画,其中有许多是他亲眼目睹的。《卷四·河水经》:‘又东过河北县南’注云:‘其水又迳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工所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上述晋昌郡的‘天马径’和洛水流域的‘鹿蹄山’,前者注文说‘有自然之形’,后者则‘自然成著’,这与‘石崖山’的‘自然有文’是一样的。而且注文对‘天马径’又清楚地指出‘夷人在边效刻’。为此,这两个地区拥有古代岩画资源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仔细观看岩石,查找“夷人在边效刻”的岩画,觉得都不像人为雕凿,其中中间一处似长方形复杂图案,是否为岩画还是“自然有文”无法区别。

    时间已11点多,找不到马蹄池心里着急,短暂休息用餐后,匆匆过岩石东侧豁岘,过豁岘,北面是一条沟,左侧山体高峻,有一中间有洞,呈斜坡状岩石,称“天桥”。这里因此称天桥湾。从右侧半山腰翻过,眼前豁然开阔,是又一条大沟——卯家沙沟。从地图看,与马蹄谷直线距离相距5里。脚下是近千亩较平坦的草滩,可以清晰地看出20世纪六七年代大饥荒时生产队耕种过的痕迹和房屋残垣断壁。耕地早已废弃,由于山高路险,牛羊罕至,到处郁郁葱葱。

    路线错了,只好返回杏树湾砬牌处,时间12点。为了走捷径,沿砬牌脚下西行,翻越又一条沟壑西行,不时出现孤零零的茶树和正在觅食的石羊。翻过一山梁,前面有一形似蛇头的山梁,其后是更加高峻雄伟的大山。可以断定,后面就是马蹄谷了。

    登上山梁,终于见到高山对峙,怪石嶙峋的峡谷。阳光下红绿相间,相映成辉,显得更加雄浑壮美。峡谷长约5里,十分狭窄,低洼处芳草茵茵,植被茂盛。县地图将这段路线标记为“下沟”,实为“峡沟”。

    儿子首先发现了两个形似马蹄的涝池。这应该就是第二和第三马蹄池,也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夷人在边效刻”的两个池。北面的二涝池略圆较浅,直径十米多;三涝池呈鞋底状,深两米多,长约十二米。第一马蹄池位置在二、三马蹄池北约300多米处黑色鹰嘴状岩石前面。可惜,因山体遮挡,继续向北的路中断,无法观察到。

    马蹄谷最窄、最危险的地方在三个涝池处。从这里开始的北行路线是沿第三马蹄池左侧,再经第二马蹄池右侧北行到第一马蹄池。从第一马蹄池右侧峭壁处宽仅一米,呈S形石经攀登,有人工雕凿的台阶,十分险要,若不留心就会掉入十几米深的马蹄池。这就是“天马经”。

    出马蹄谷北行五里,可到地势较平坦的官场村。官场者,古代多指官府所建的马场,可能是当年为等候天马重回马蹄谷所建马厩,应称“官马场”。但境内也无墙迹、土埂之类遗存。

    李广利所率大军、天马和汗血宝马东来时,汉武帝还下令沿途各地修建候马亭,接待天马。路径令居(当时允街县还未设)境内,沿途军民无不夹道欢迎、争相观看天马英姿。

    天马到了长安思念故土,顿羁绝绊后一路飞奔,在曾经东来时的逆水(庄浪河)歇息觅食,吃饱喝足后进入马蹄谷。在峡谷盘石上,天马仰天长嘶,奋力腾跃,飞身而起,直冲云天,奔西域而去,留下了巨大的蹄印。

    汉武帝对十万将士用生命换来的天马一夜之间脱缰而去自然十分心痛、焦急,严令天马东来时的沿途各郡县官吏迅速查找天马西遁踪迹。驻守令居(今满城古城)的都尉、县令得到旨意后,立即派官兵在庄浪河谷两岸及西山各沟搜寻(时汉长城已将东山各沟隔绝)天马踪迹。

    当时的人们没见过天马长什么样,也不知有多大,最终把这形似马蹄的天然水池当做天马踏出的蹄印呈报朝廷。汉武帝看了奏章十分高兴,下令在马蹄谷附近修筑马场,等候天马归来,于是便有了广武马蹄谷的传说和官场一名的由来。

    俯瞰峡谷,凝望马蹄池,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端。遥想当年,汉武帝为夺取天马,不惜动用三十万大军征战西域,十万将士魂归大漠,如今天马西去,只落得人马两空,贻笑千年。

    故作诗二首:

    (一)

    北风吹兮思故乡,脱缰绊兮进庄浪。觅芳草兮悠而乐,饮丽水兮进峡谷。力拔山兮腾空起,云飞扬兮任倥偬。凭蹄池兮骏何在?惟马经兮垂千古。

   (二)

    汉武求马如求仙,铁蹄十万踏大宛。黄沙尽吹白骨恨,只换天马独御览。不见神骏东来路,西归马经遗千年。马蹄谷里空一度,龙媒何时再飞天。

    回到停车处已是下午两点。本想进马蹄峡谷,四里即可到第一马蹄池,终因体力消耗太大,遗憾地放弃考察。但找到马蹄谷意义重大,不仅确定了广武城位置,否定其他错误观点,也为纠正《水经注》中有关“允街谷”“下入湟水”、“逆水”“入于湟水”、“湟水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中的湟水,实为黄河和郑伯津在今河口提供了有力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