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李德富:故乡的老井

 妙趣横生 2020-07-17

您熟悉作者吗?

您喜欢这篇作品吗?

如熟悉和喜欢,就去文后打赏吧!

作者的稿费该发多少?完全由您来做主!

李德富:故乡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

  故乡,一个点缀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畔的小村庄。

  故乡,背依山坡,面向平原。山坡上千亩良田,种满玉米高粮;平原上万顷绿野,鸟语花香。

  故乡,有一眼老井,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是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

  老井在中间一条大街的路旁。大块花岗岩石砌成方形的井台,历经沧桑,布满了青苔;古老粗糙的轳轳,裂痕累累,永久地架在井口上;缠绕在轳轳上的井绳,挂着柳灌静静地垂入井底。

  井水清澈纯净,打一柳灌水,到入桶里,一眼望到桶底;挑一缸水,放了许久,也不会有沉淀。

  井水入口甘甜,解渴消暑,开胃养颜。村子里孩子们水灵,青年人俊美,壮年人结实,老年人长寿。

  大家同住一个村,共饮一井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形成了清纯质朴的民风和血脉相连的乡情。

  我从小读书,读完书工作,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和乡亲们接确也越来越少。然而我十五岁开始为家里挑水,井台就成为我与乡亲们沟通的最佳场所。

  傍晚是井台最热闹的时候。吃完晚饭,人们挑起水桶,推开柴门,纷纷来到井台打水,然后又各自担起满满的两桶水,挑回家里到入水缸里。水桶里溢出的水,淋淋漓漓地洒在土路上,仿佛一串串的删节号,从井台断断续续地扯到各家的院子里。

  前来打水的人们谈天说地,玩耍嘻闹,不时地传出阵阵笑声,一些美好的场景至今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老队长一边摇着轳轳,一边向大家描绘秋天的收成;张大婶把扁担横在两只水桶上,声情并茂地向年轻的媳妇们传授育婴之道;南街的杨会计正一正近视镜,神密地向大家透露几条《参考消息》上登载的新闻;东头的刘大叔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津津乐地道夸奖他那孝顺的儿媳;西头的小柱子舞动着双手,绘声绘色地回放人民广播电台早已播过的体育赛事;陆家嫂子来打水,身后总是跟着那条小花狗,小花狗总是愿意蹲在对面看着主人摇轳轳,这时抢拍一个镜头,那绝对是“女人、轳轳、狗”。

  井台上人们聊的似乎是支言片语,杂乱无章,但涉及家长理短,人情事故,道德伦理,真实地反映了一代农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在井台上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里学不到的宝贵的东西,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了积极影响。

  我迷恋井台,只要在家,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去井台打水。打水时,两腿叉开,前腿稍弓,后腿稍蹬,握住轳轳,手心放松,四肢用力,向前摇动,待柳灌露出,腾出左手,抓住横梁,提离井口,然后用双手擎住柳灌,将水到入水桶。这时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因为我没有付出多重的劳动,收获却是成桶成桶的。

  后来因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了镇子里。

  新买的宅院里有一眼机械井:一根铁管插入地下,铁管上面焊接着井头,井头上有一个压把,利用杠杆原理将二十来米深的井水提上来,然后顺着铁管做成的井口流入水桶。

  独家享用一眼水井,省时、省力,省事,还真觉得很方便,但这井水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新打的一桶水,就会看见有泥砂在里面翻动,水不经沉淀和烧开不敢饮用。井水苦涩,饮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水是生命之源,据说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饮水安全的道理哪个不懂?于是与妻子商量在院子里再打一眼井。我把计划告诉了几位同事,同事们说:打井没有必要,独家吃水,水流不活,井水自然混浊;镇子里的水质如此,家家井水一个味道。听了同事们的话,又亲自品偿了几家井水,打井的念头只好做罢。

  从此以后,打水成为了妻子的一门功课。每天吃完晚饭,我只是盲目的来到十字街,浏览大大小小,样式各异,有失规范的店铺招牌,赞叹小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了。

  后来在镇子里买了一套楼房,处理了老宅,搬到了楼上。搬家那天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楼上有自来水,据说给整栋楼供水的是一眼深水井。自来水是否甘甜且不说,饮水安全应该是没问题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自来水烧开后,到入杯里略加冷却,水面上就会现出一层无色的、透明的溥溥的飘浮物,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入口。生命何以维持?我与妻子达成了共识,买一台饮水机,干脆饮用八元钱一桶的灌装水。

  从此以后,每天吃完晚饭,我懒得出去散步,只是望着自家的防盗门而赞叹现代人与日俱增的防范意识了。

  灌装水已经换了几个品牌,但就是喝不出故乡老井水那甘甜的味道来,此时我就会回忆起在故乡井台打水时那成桶成桶的收获,乡亲们那一张张笑脸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怀念故乡那眼甘泉般的老井,我眷恋故乡那股清纯的乡情。

作者简介:

李德富,笔名柳荫浓,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先后任教初中、高中语文,后调入政府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爱好文学、音乐及书法,对古诗词情有独钟。20093月至今已创作诗词作品600余首。在诗词赏评、曲艺、歌曲、散文等作品的创作均有涉猎。作品主要发表在《搜狐文学广场》、《风雅颂文学论坛》、《中华诗词》等文学网站和《老年学习生活》等刊物上。现已编辑《柳荫浓诗文集》一卷。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