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彬临钦岛 2020-07-17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作者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合作的第二本关于写作的书,第一本是《文心》。这两本书都以中学生为对象,向我们讲述作文的目的,以及如何作文。

在《文心》里,两位先生讲解读与写的重要性,在《七十二堂写作课》里,他们说明读与写的原因,也讲解关于作文的许多创作技巧。

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从开始上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学习语文这个科目,原以为只是为了认识中国字,通过课文的学习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夏丏尊,叶圣陶告诉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习阅读与写作,看到这个解释,我恍然大悟,原来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就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七十二堂写作课》出于学习者学会读与写的基础,而编辑而成的有关于作文形式的写作书。

这本书通过授课的方式给我们讲述语言用法、文章分类、材料的判别和取舍、三个人称代词的用法,以及散文、小说、随笔等各种文章形式的具体写作基础。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下《七十二堂写作课》,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这几点。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学习作文,须得懂得作文的意义

就像夏丏尊、叶圣陶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一样,知道这个解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我们就知道如何把语文学好。

认识生字是是为阅读时更通畅,更能理解文中的意思,做阅读理解题目,是在教会我们如何阅读,如何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和含义。然后我们能阅读大量,跨领域,跨学科的书籍,我们可以饱览群书,增长知识和见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学习写作,从看图写话,到写日记,到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再到一篇论述一件事或一个观点的几千甚至几万字的论文。

这些,正是一直以来坚持学习语文的成绩。语文是在教我们阅读与写作的技能,如果我们早一些明白这个学习目的,就更清楚我们学习的方向,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能。

自媒体时代,许多人将语文的技能拾起,重新学习写作,这时作文的目的是能够博得众人的眼球,阅读量的增加意味着读者的喜欢,更多读者对于文字的喜欢就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费,能够挣得更多的钱。

此时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就连写小说也是这个目的,写一部情节曲折跌宕,故事神奇玄妙,以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和阅读为主要目的。

这样雨雾朦胧的境况,让我们迷失写作的目的和方向。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我们以写小说的目的来说明写作的目的。

夏丏尊、叶圣陶在书中这样描述写小说的目的“引起小说家的写作欲望的并不是早已存在、业经发生的某事物,而是他从许多事物中看出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一点意义。”

经典小说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推崇和阅读,就是他们蕴含着普通人的人生意义。

例如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想要告诉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力量,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林娜》通过两个女人婚姻态度对比,告诉我们如何维护好生活与婚姻的关系。

这些小说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的生活和人生意义是普适的,给人启发的,影响他人的,这就是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

与创作小说的目的相同,作文的目的也是要写有价值,对生活,对人生有帮助的文字。

能够写出影响世人的作品,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写作愿望。

夏丏尊、叶圣陶这样定义写文章,“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发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的目的一层是记载世间事物,写明世间道理,这样可以影响他人,对他人的生活和人生有启发意义;另一层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好作品不仅对他人有益,对作者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思想输出。

明白作文的目的,我们可以明确写作方向。写作是一门科学,只要保持写作初心,坚持不断地写作,向着写出对生活、对人生有意义的作品努力,就一定能写出好文字,好作品。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不仅在于文章内容还在于文章形式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有关于作文形式的写作课。我们一直以为的文章内容是取胜的关键,其实不然,文章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文章内容重要,形式也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形式具体指语言、文字和普通法式。例如文章的体制、词汇的搜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都属于文章形式。

既然文章形式在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文章形式写作感人肺腑的文字呢?下面我们通过三点来说明。

  • 一、素材的判别和取舍

写文章需要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即任何事物只要引发我们思考,有所感悟或联想,都可以下笔成文。但其中哪些素材适合,哪些不适合,需要我们加以判别。

当写作素材有三种内涵时,我们会有写下来的冲动。这三种含义或象征是,一是某种新的知识,二是某种新的情味,三是某种新的教训。

我们的文章题材和文体方向,决定我们写作素材的哪种内涵。比如,我们写信息增量多的文章,选取的素材多偏重新的知识;如果我们的文章主旨是抒发情感诉求,引发共鸣,选取的素材就偏重于对于事物理解出的新的情味。

写作素材的具体内涵也包括若干不同的细节,我们都可以运用,并写出文章来。比如,同是知识,方面或领域分很多种,又可以从专业领域中专注某一模块,也可以从知识的一小点出发牵引出新的知识。

任何微小的素材都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只要运用适合,素材判断和取舍得当,就是好素材,好文章。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 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想要了解文章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直接经验,什么是间接经验。顾名思义,直接经验即是作者亲身见过、亲身经历的事物或生活经验;间接经验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到,或者从书本中得来的。

当然直接经验最真实可靠,我们见过许多的现场报道,亲历讲述等相关文章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而做的叙述。但大多数文章,作者所写的全部是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的文章写得就像作者亲身经历过一般,有的以事件亲历的第一人称为主角讲述,让人感觉像是真实发生的是事情,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小说就是利用间接经验写作的典型。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运用间接经验写文章呢?

第一,当我们所叙述的事情或人物,经验的来源不一样时,比如有的从这本书得来的,有的从另一本书得来的,这时需要作者加以综合和取材。

第二,读者想要知道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主要经过,但不需要说明琐碎的证据,出处等细节,这时需要将事件或人物以作者的角度叙述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混合用在文章中,或者把间接经验当作直接经验来写。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 三、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写文章就要涉及到角度,如用第一人称,作者的立脚点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角度,以当事者的立场讲述经过。如用第二人称,便于将所叙述的事情或情感告诉给对手。

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都有一定的角度限制,比如,“我”只能叙述到我所看到,听到,所经历的,不方便叙述旁人的想法或不在自己身边发生的行动;比如,“你”只能告诉你,或者传达有关于你的事情经过,叙述的对象不能指别人,这就限制了叙述对象。

而相对比较自由,也是运用最广泛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他”的角度就宽泛且可以多维度叙述,比如“他”可以是人称代词,也可以是一个人名。

由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的多样化,就决定我们用第三人称写文章时,可以出于客观的态度,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各个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全都如实叙述。即知道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不加作者的思想和想象。

我们使用第三人称写文章,也可以出于全知的态度。这时作者不仅写亲历的事情,还会将事情的全貌,想法,想象和预测等一系列全写下来,让人感到作者是全能的,能够知晓文中每个人物的心声或秘密。

运用第三人称全知的态度写文章,会非常便利。但需注意,全知的态度适合于距离作者较远的叙述,如果叙述当前的事情就需要用客观的态度写文章。

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从《七十二堂写作课》学习这三点

综上,我们通过作文意义的理解,明确写作的目的,也通过文章形式的把控,掌握写作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写作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