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一个慢声细语的老"管家”,一只养了六年的狗"少爷",开小铺卖面条待朋友,自由自在地消磨时光

 正午文化 2020-07-17


这位逍遥自在的“上海叔爷”,开了一间谁都可以走进来混饭吃的杂货铺,做出的细面被美食圈赞为“上海第一面”,他自称“管家”,管“少爷”,管铺子,还管朋友们的胃口,然而他的正经工作是设计师,经营一家设计公司,从前做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后来跨界做一些空间设计。



“管家”本名程熙,在上海华山路的弄堂里布置出一个带院子的家居店,铺面包含一个院子、两间房和一个独立厨房,陈列着他从日本淘回来的各种陶器、瓷器,棉麻面料和木头器具。一周里他四天自己玩儿三天接客,这是一个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发呆的地方,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他自己“慢慢来”,笃定而悠闲地延续着随性而不失细腻的“管家的日子”。


他喜欢天然面料的衣服,每年都亲手给自己做上几套,春夏适合棉麻,冬天适合羊绒,“管家”身上穿的是他自己设计的衣服, 这些衣服设计和生产出来就一直放在仓库里,从来没有拿出来售卖过。他的解释是:“这些衣服只愿意卖给适合的人穿。”


他喜欢旅行,在众多旅行过的国家里,日本是他会一去再去的地方。他甚至比更多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还要了解东京、镰仓这些城市。他能告诉你哪里有最好的面包、茶、酒、木工、香、纸,也知道哪里能买到唱片、胆机、老铁壶。

还有京都、清迈、夏威夷,他像拜访故人一般,不定期去重温这些熟悉的城市。在放松的步调里,他遇见了很多舒服的空间,也结识了很多同样带着缓慢节奏感的美好店家主人。比如在工作室中缀满干花的日本花艺师夫妇;到了之后什么话都不用说便端上一杯他所需要的暖茶的默契店主;因为对器皿的欣赏而彼此惺惺相惜的艺术家……

当年还是平面设计师的“管家”,为了照顾好“少爷”的生活,毅然辞职,把工作室开到家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它。不用外出工作的时候,“管家”的日子十分规律,一日三餐,外加早晚带“少爷”出门散步两次。只不过人家是到时间吃饭,他是饶有兴致为自己料理三餐,从不觉厌烦。他最爱为“少爷”掌勺,羊排、鸡肉、小馄饨,把宠物料理做的如同成人正餐,是为一绝。



为了庆祝“少爷”六周岁生日,

“管家”给它精心制作了小蛋糕,

还邀请了好朋友来参加生日宴会。

与不会说话的宠物相处6年,

这种陪伴像亲情、友谊,更是一种守护和承诺。

“管家”曾经有个大家庭,他是老幺,年幼时由哥哥姐姐们操持家务,基本不用自己动手。父亲是园艺师,做饭的手艺却远近闻名,印象中附近只要有人家要结婚,必要请父亲去掌勺。

父亲去世后,“管家”开始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那段时间里,他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一家人吃饭的情景,于是他尝试着做起家常菜来,一不小心成了圈子里的“厨神”。

“管家”说自己的厨艺没法和父亲比较,因为有太多情感的东西在里面。他至今能清楚地回忆起咸菜豆瓣汤、萝卜炖淡菜等等这些父亲擅长的菜肴,自己每次做到这些菜时都会记起他下厨的场景。

除了家常菜,“管家”最拿手的是面食,尤其是一种上海细面,灵感来源于他从小跟着父亲到处去吃的滑爽面条味道,“那时候,可以吃的碱水面肯定得花时间去做。现在10分钟做出来的面,过去得用1个小时。”他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的嘴巴,所以别人揉几道面,他就要多加几道,才能达到过去的效果。

十几个小时的制作,只为了早餐一碗叉烧面,

朋友们食髓知味,每日坚持跑来蹭吃,

“管家”不得不多次在微博上声明:

我真的没有开面馆!

“很多东西不是只有味道,那是一种综合到一起可以让你想起过去场景的感觉,我们怀念的是那个时光。”“管家”做面,用的材料是进口中筋粉、鸭蛋和水。外面的面通常没有香味,可他的面冷藏几天后,打开包装还能闻到蛋与麦的香味。

“管家”最初在微博上卖面,可买面的人越来越多,单靠自己的家用轧面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他就找了一家工厂。工厂给他提供时段、机器,再派一个小工帮手。他负责面的配比及发酵,靠手的感觉寻找那个对的时间点。“醒到那个时候,你摸得出来。有时候同一个牌子的面粉也会有差异,鸭蛋也有大有小,最后把关的就是手感。”他一个月做一次,每次1吨面,售完即止。


铺子的小窗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变成了朋友们和“管家”合影的最佳场景,

每张照片都拍得像“深夜食堂”的海报一般。

大家纷纷建议“管家”也推出自己的食客故事电影,

他两手一摊,“没人投资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