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从墨色山水穿越到尘世,把生活、趣味、宠爱都记录在“巴掌小画”里

 正午文化 2020-07-17

住圃生的房子,吃圃生做的饭,看圃生的水墨小画,逗圃生养的黑猫,印象中没有哪个画国画的,能像他这样与人无间。圃生也不善与人攀谈,只躲在角落里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淡然得如同他笔下的水墨,浅浅一抹在宣纸上晕开,不惊波澜。


大学国画系毕业后,从广西北漂到北京的圃生,帮朋友出版《水墨味》杂志,负责书籍的设计和装帧,不用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倒是很适合性子害羞的圃生。做了五、六年,得心应手的工作生出许多空闲来,于是他重新拿起画笔,开始画最爱的水墨小画。

这小画果真只有巴掌大,随意地从大张纸上裁下来,带着毛边和断茬儿,有的甚至是徒手撕下来,没有精致的装裱,朴实得一如作画之人,生于乡野,闲适自由。

他的小画分成家山、望园、长物、云渡……等几个系列,画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事和物,“家山”系列是桂林一带的山水,圃生从小到大,日日望着的风景;“望园”系列主要是画园林,他跑去全国各处看来的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园子;“长物”系列画了各种样式的物品,孤零零一件却带着满满的生活气息……

家山

望园

长物

有人看了圃生的画这样评价:“画面外个头小小,眼睛小小的圃生,喜欢在小画片上画小小的草木山川……他又仿佛躲在小画片的背后,或者是在墙外某座山的某一棵树的后面打盹,或者是在墙里头的小几边坐着嘬一口茶,看着我们画外的人偷偷地笑。”

生活的闲适自得被圃生看在眼里,记在笔下,并不张扬地表达出来,轻轻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向往与他一起栖进画中的世界,不问凡尘。

圃生的家也像他的水墨画作一样,白色的墙壁,深深浅浅的木色框架,古风古味的雅致器具,整整齐齐错落有致,诗意而充满雅韵。每日里,圃生早上起来收拾收拾院子,自顾自地守在屋里烧烧茶,描上两笔画,逗弄一下肥猫“墨墨”,不时接待一下来拜访的朋友……

家宅的位置在五环外,100多平方,带个小院,偏僻清净,圃生选房子的时候,带着国画中最爱的留白心境,想与市井繁华保持一段距离,两两相望着对待。这一段空白让他安心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活,却苦了大老远奔波来的人,他干脆收拾出一间客房,改成民宿,取名“边园”,让大家落脚歇息。

一日三餐,客人都能吃到圃生亲手做的饭食,前一刻他还提着毛笔在宣纸上点墨作画,后一刻已经挽起袖口下厨房“乒乒乓乓”操作起来。“吃货”的品德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一说起吃饭都立刻兴高采烈起来,翻翻圃生的摄影相册,里边记录了许多许多顿饭,和朋友相聚的一餐,与墨墨对坐的一餐,伴着晨光独食的一餐……简餐小酌,喝茶闲聊,三两个人相对时,圃生最是踏实,倒也能滔滔不绝谈到尽兴。


没有客人的时候,圃生独自一个和捡来的黑猫“墨墨”相处,这只从前瘦瘦弱弱的“小可怜”,如今被喂养得毛丰体壮,再蹿上跳下时能把木书架压得“嘎吱吱”作响。男人与猫,是个有趣的组合。大多数喜欢热闹,性子冲动的男人偏爱大型犬,圃生这样温润羞怯的性子,搭配起猫咪来最合适不过。

他作画,

它在旁边蹲守,

刚一落笔就滚到纸面上去玩耍,

沾染了一身分不清彼此的“墨”。

他看书,

它就在一边看着他,

再一抬眼,

它已睡倒在书缝儿中……

学水墨画的人,大多会修习玄学,相信因果轮回,圃生与“墨墨”大约就是彼此的前世分身,同样机敏、聪慧,融合在人群之中,却又巧妙地躲藏在安全距离之外,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每个从外界观望内里的人,仿佛都置身于园林之中,透过花窗月洞发现着他们的趣味和空灵。

靠着书籍装帧,售卖水墨小画,圃生在北京的生活虽不富足却很安稳,本以为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但越来越严重的雾霾成为困扰,他原本喜欢在院子里作画,后来慢慢退居回室内,情况如果再严重下去,他打算迁回桂林老家,在心爱的漓江边寻一处真正的青山绿水,画自己的小画,过自己的清淡日子。

“阳台种满花草,门向外敞开着,木桌上毛毡打底,还沾染着墨迹的纸砚,墨水的味道是浓浓的黑。夏天的风悄悄地经过,床头堆满了厚厚薄薄的书籍,旧货市场淘来的电扇吱呀呀地和风打着招呼。”一位“边园”的住客,这样记录着圃生的家,那浓淡适宜的情绪穿行在房间里,会停留在我们记忆里许久。

·

·

·

END

圃生

生于广西桂林的果园中,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原《水墨味》杂志副主编。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王小轩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