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人 · 他带2000多岁的“牛腿”离开屋檐,回归当下生活

 正午文化 2020-07-17


传统文化不一定就要“老气横秋”,它的表达同样可以玩得有趣,可以充满无限可能!

陈炜从没想过,

毕业于环境艺术系的他,

有一天,成为一名产品设计。

他更不曾想过,

自己会让传统的建筑构件——牛腿,

以全新的方式回归日常生活。

牛腿,又称“撑拱”、“斜撑”、“托座”,

是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通常悬挂于正厅的两根外檐柱上端。

其形状如一把直角三角形,

上边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图案,

饱含着主人对吉祥顺遂的生活的憧憬。

遗憾的是随着传统建筑的拆除,

牛腿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2010年,有着2500年历史的义乌佛堂镇,

被列入古镇改造项目之中。

已在浙江美院担任教职的陈炜,

以项目顾问身份受邀到实地考察,

正是这次考察让他结识了“牛腿”。

初见牛腿便被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美瑰丽深深震撼,

折服于匠人出神入化的雕刻手法,

萌生了重拾画笔的冲动。

“这么美的东西虽然不能拥有,

那么就用笔把她记录下来。”

2013年3月,

陈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张牛腿画。

至此以后,他便像着魔一般,

再也停不下手中的画笔,

将散落于街巷的老宅里的牛腿,

变成画布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一年时间,

他画了60多张“牛腿”画。

很多人好奇,

问他:“你画了这么多牛腿,

是不是对牛腿有很深刻的研究?”

其实,他没有去研究牛腿的体系、结构,

也没做1:1的测绘记录。

他把“牛腿”当作一幅画来对待,

希望可以用线体再现古建筑的装饰之美。

2014年,陈炜把这些牛腿画收录在一起,

出了本名叫《匠心随笔》的书,

一共224页,

60幅牛腿的钢笔线体画,

配以简短的生活随笔,

并留下大量空白,供读者涂鸦。

原本只是一时兴起,

不想《匠心随笔》,

不仅成为了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之一,

还受到很多喜好文艺青年的青睐,

甚至有人留言给他,

询问他的牛腿画卖不卖。

这让陈炜意识到,

其实传统离年轻人并不遥远,

“只要换一种方式,

完全可以把传统事物运用在当下,

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陈炜尝试将牛腿画以涂鸦的形式,

画在更多的地方,

比如衣服、鞋子、帽子、背包上

甚至是自行车上,

然后,隔三岔五的拍个照、发个朋友圈,

让更多人看看,

什么是“tattoo”形式下的传统文化。

陈炜还曾在杭州举办过一个展会。

在展览上,

他用画着牛腿画的T恤摆成兵马俑的阵势,

另一边,把牛腿画打印成易拉宝,

并在上面附上条形码,意指“艺术有价”。

他希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艺术呈现方式,

能让更多人明白:

“传统文化的表达,

不一定是印象中的老气横秋,

它也可以很艺术,很当代。”

这些年,很多人通过陈炜,

了解到了牛腿,了解了古代建筑。

甚至还有很多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比如来自台湾的表演艺术家刘若瑀和黄志群,

在了解到牛腿画的元素后,

特别爱不释手,

一直将绘着牛腿图案的T恤穿在身上。

再比如陈炜的学生们,

不仅加入到了牛腿产品创作、设计当中,

还一起穿着牛腿T恤拍照,

一起组织售卖,一起表达态度。

这是陈炜最想看到的。

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代生活里,

有很多像“牛腿”这样的传统事物,传统文化

失去了功能价值,

它们或是被遗忘、或即将消亡……

其实,传统里现代并不远,

只要转变一个思路,变换一种形式或方法,

它们就会华丽转身,成为年轻一代的心头好。

对陈炜来说,

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

与传统文化建立新的连接,

激活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的生活。

这就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最大敬意。

·

·

·

END


陈炜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设计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现从事环境设计教学与建筑更新设计。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