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 · 秦鲭:在沉静的世界里,创作出这个时代的质朴感人画面

 正午文化 2020-07-17


画出感动灵魂、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毕生的追求。

晨起时看看书,

收拾一下房间,

再练1个小时的书法,

如果当天没有画人物写生

或必须外出办事的安排,

大约到了10点钟,

秦鲭拿起画笔正式开工。

 

每天用8个小时

来绘画。

在秦鲭眼中,

绘画就是她安身立命之本,

像吃饭、睡觉一样,

与生命融为一体,

不能分开。

《索朗旺姆的幸福生活之二》

130cmX16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山里山外》

180cmx18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春播》

200cmx10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还记得刚上小学时,

从家里到学校秦鲭会经过一个做花盆的地方,

每天最让她入迷的事情,

就是在放学路上看师傅往花盆上描摹兰花、山石等图案,

站在那里一看就是一个小时。

“师傅画兰花叶时,

一笔下去,

一片叶子就在花盆上栩栩如生,

当时的我觉得特别奇妙和不可思议。“

也正是这份“不可思议“,

让秦鲭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但真正立志以画画为职业,

还是上大学以后,

秦鲭说:

“人的生命有限,

有限的时间里,

若是做十件事,

都做得平平,

就不如做一件事,

把它做得非常精彩。”

《自在飞花轻似梦》

80x80cm 2016年 布面油画

即便是用微信交流,

秦鲭的严谨、认真,

也会透过手机屏幕传递过来,

这样的性格,

多多少少也影响了她对报考学校的选择,

“顶级的专业老师

和严谨的学术氛围”,

让她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收获良多。

回首青葱岁月,

秦鲭很庆幸结识了郑艺和王宏剑两位教授,

也感恩自己人生道路上每个转折

都有着二位先生的鼓励与帮助,

“每一件经历铭记在心,

对我整个人生影响都是巨大的”。

初进校园,

对创作特别迷茫,

也不知道画什么,

看着周围的同学画得都挺好,

秦鲭心里特别着急,

就摆着花之类的静物来写生,

郑教授走过来说:

“这样就对了,

你画画的感觉不错,

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就摆着画,

但手不能停……

画的背后主要是表达画家对生活的认识。”

自此以后,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始终伴随在她的创作之中。

毕业时,

郑老师还把他从三十几岁到现在用的调色盘赠给了秦鲭,

调色盘一直放在她的画室里,

每当画得迷茫时,

看着它都会记得先生曾经的指点与鼓励。

《秋草黄》

60x80cm 2014年 布面油画

《瓦斯沟》

55cmX16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一抹斜阳》

40cmx10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的这句话,

是秦鲭在清华园与王宏剑老师散步闲聊中,

王老师谈到的,

“做人是大艺术,

只有成为一个真诚善良、

容忍别人、欣赏别人并自我牺牲的人,

才能肩负上一代的使命

乃至中国的未来,

否则整个国家民族都会暗淡无光”。

时至今日,

秦鲭仍然用老子的这句话

不断鞭策自己。

她相信,

一个心术不正之人

也终将创作不出质朴、感人的画面出来。

《远山的呼唤》

40cmx6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大凉山的期待》

100cmx200cm 2015-2016年 布面油画

《凝望》

100cmx12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朵洛荷》

180cmx135cm 布面油画 2017年

《生生不息》

200cmx135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关注时代本质而不是表象,

关注人类的命运以及低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

是秦鲭在清华期间,

就已逐渐明确的创作主题,

也是她偏爱的艺术追求。

她先后创作了《远山的呼唤》《大凉山的期待》

《凝望》《朵洛荷》《生生不息》等

四川凉山彝族题材作品。

《生生不息》还获得了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油画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创作经费是二十万,

这对于当时还在上学的秦鲭来说,

是极大的鼓励。

那个时候,

秦鲭曾多次前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体验生活,

收集大量创作素材,

研究彝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艺术评论家、《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对她的彝族系列题材作品的评价是:

“少数民族形象是油画关切

中国多民族国家社会形象最鲜明的表征,

也是油画发挥色彩造型最有生活质感的载体。

秦鲭《祈福》同样以概括性的手法

将那些晒太阳的彝族老汉形象处理得简洁而深入,

画面以大面积的深黑、深褐结构,

有效地表达了享受阳光的彝族老汉

所具有的诚恳与朴实。”

《感时花溅泪之一》

60x9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感时花溅泪之二》

43cm x43cm  2013年 布面油画

《感时花溅泪之五》

70x6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感时花溅泪之六》

60x65cm 2015年 布面油画

创作间隙,

秦鲭也会画一些小花,

被她自己称为“换换手”,

人物创作时,

她称之为“理性判断训练”,

画花则为“感性判断训练”,

“这种训练交替反复,

才会相互渗透、影响,

像人的呼吸一样,

吸气就是理性,

呼气就是感性。

只有把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同时具备,

用最复杂的方式把这个感觉表现出来,

创作就会到一种高度”。

平时喜欢听古典音乐、写书法,

也会看些文学书,

这可以让她进入一个沉静的世界,

静下来后,

思维才会达到更遥远、更淡泊的境界。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而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学院,

也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前身,

见证与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的发展。

2016年秦鲭跟随王宏剑老师到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学习,

平时她特别喜欢去圣.洛伦佐教堂,

这里人不多,

且特别安静,

“米开朗基罗的昼夜晨昏在此,

可以近距离静静地与他们对话”。

委拉斯贵支、米开朗基罗、珂勒惠支,

是秦鲭非常欣赏的三位画家,

她非常认同委拉斯贵支是画家中的画家这一说法,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应该技巧、构成、精神

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委拉斯贵支的油画无论是从技巧还是构成、精神上

可以说都是顶级的,

特别是在欧洲看了他的原作过后,

更加证实了这点。”

而柯勒惠支的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身为女性画家,

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的大格局,

这一点,

也是秦鲭颇为钦佩的。

《暗香》

30x4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思》

43x85cm 2013年 布面油画

《花似伊》

120x8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油画起源发展于欧洲,

秦鲭认为中国画家

不仅要用自己的感受与方式

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则,

更要有一生做人的原则,

一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她坚信只要有真情实感的付出,

对生活细腻的体会与感受,

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虔诚,

画出来的画才会突破迷茫、震撼人心、感动灵魂,

这也将是她毕生的追求。

·

·

·

END


秦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任教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4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选派赴德国Pentiment项目交流学习

2016年毕业于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首届油画高研班

作品曾在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施贝格艺术之家、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等多处展出,

被中国美协、四川美术馆、

陕西省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