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做一件事,然后将它做到极致。 整整46年间, 于同尚始终坚持采用127道工序手工制作毛笔, 在外人看来, 这条路寂寞而艰辛, 然而,他却走的甘之如饴。 于同尚一丝不苟地传承于古老的手工制笔工艺, 这份坚持让他在圈子里很有名气, 制作的毛笔受到范曾、卢禹舜、于志学等书画名家的认可。 常年接受私人订制。 于同尚所经营的同尚笔庄坐落于哈尔滨市一栋居民楼里, 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里, 摆满了大小不一,粗细不同的各式毛笔。 于同尚出生于山东掖县苗家镇, 毛笔是掖县的传统工艺产品, 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曾是当地四大贡品之一。 清康熙年间就有制笔工坊, 从事专业化生产, 苗家镇是主要产地。 于氏家族制笔工艺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1954年出生的于同尚是于氏家族手工制笔的第五代传人。 始创于1848年, 从小就受到家里长辈熏陶, 儿时的于同尚就逐渐接触了手工制笔的手艺。 从18岁进工厂制笔, 到现在的46年里, 无论经历怎样的角色转换, 于同尚始终未改匠人本色, 如今他精通祖传的全部制笔工艺, 包括127道制笔工序, 特别是在笔杆上刻字这项技能, 目前能熟练应用这项技能的人已为数不多。 于同尚制作的毛笔不易脱毛,整齐, 吸水,吸墨性能好, 书写流利, 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青睐。 他广泛听取书画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精心研究改进, 使自己制作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 开锋尖细,书写流利, 柔而不软,刚而含蓄, 经久耐磨, 很多书画名家都常年订制使用他做的毛笔, 范曾还为他的笔庄题写了牌匾。 据说,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 自产自销手工毛笔的就只有于同尚的同尚笔庄这一家了。 其他的都是从别处上货销售的。 于同尚说,现在市场上的机制笔冲击着传统手工笔, 虽然这种毛笔制作上比较粗糙, 但能成批量生产, 制作成本比传统手工笔低了很多。 手工制作毛笔费时费力, 可是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这也许是很多人放弃这门技艺的原因。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 于同尚却坚守的有滋有味。 于氏毛笔不但被评为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多次获奖, 现在年过六旬的他正在将祖传的手艺 一点点的传授给女儿于晓飞, 希望家族的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对此,于同尚的女儿于晓飞说: “学这门手艺最初也感觉枯燥乏味, 但时间长了, 感觉也挺有意思的, 因为咱们中国的文化不能丢, 慢慢一点点探索吧, 坚持把它传承下去。” 正午文化:您是如何从小学习手工制笔这门手艺的? 于同尚:我小时候家里就做这个东西,从小就受此熏陶,在大人休息的时候,我就自己鼓捣鼓捣,自己拿刀刻刻字,我上学的时候就会在笔上刻字,那个时候给同学往钢笔上刻个字什么的,他们都很高兴。 我十来岁正式开始和父亲学做毛笔。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学,如梳毛,晾晒等,从开始学到学会至少用了5年。达到做得好的水平,至少用了10年。我们制作毛笔的全部工序加起来有127道,除了需要细心,还要有耐心和悟性。 正午文化:于氏祖传的127道手工制笔工序大体包括哪些?其中,以哪几道工序最为复杂? 于同尚:我精通祖传的全部制笔工艺,包括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7道工序,其中以水盆和修笔最为复杂。从如何选料,如何兼配,如何梳毛,如何修笔,到如何维修制笔工具和苦练学习笔杆刻字等,都掌握的很娴熟。 正午文化:介绍一下您做过的最贵的笔,最大的笔,最小的笔,分别是怎样的? 于同尚:我做过最贵的毛笔是十几年前卖了一万多元的一支狼毫笔,笔头是我用一根一根攒了十年的,8厘米左右长的黄鼠狼尾毛制作而成的。最大的毛笔有30公斤重,高两米六,直径40厘米,笔头是用马尾毛做的。最小的毛笔直径才1.5厘米,可以用来画头发丝,动物毛发等。 正午文化:手工制笔这门手艺在继续传承下去方面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于同尚:在工业时代要保留过去那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门手艺,甚至以前从事制笔的现在都不愿意干了。我也希望能多收徒,让更多的人过来帮我,但是他们都嫌弃这行当挣钱太慢,再说枯燥乏味,一坐就是一天,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可是,我仍然在努力传承这门手艺,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手艺,在我这里丢了是不应该的。 · · · END 于同尚 哈尔滨同尚笔庄创办人 是有着170年制笔历史的于氏家族第五代传人 从十几岁学习制笔到现在, 46年专注于传承古老的手工制笔工艺, 在圈子里颇有名气, 制作的毛笔受到众多书画名家认可。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