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阅读 · 这个世界对村上春树的误读,始终在继续

 正午文化 2020-07-17

用一本书的时间,和青春say goodbye

“从大学二年级的7月到第二年1月这段时间,多崎作几乎只是在思考一件事——死亡。”

看了开篇这句话,想必很多人已经可以猜到这部小说的作者——村上春树。作为《1Q84》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本书的面世对热爱村上的那些人来说,显然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初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村上似乎有意要回归早期的“青春三部曲”时代,所以才会让主人公多崎作在16年后再次踏上旅途,去探寻当年被四位好友突然抛弃的真正缘由。用村上自己的话说,“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藏它忘却它,把心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

正像我们阅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的突出感受一样,这种重走青春路的情节设置,总是会让很多韶华已逝的中年人唏嘘不尽。只不过这所谓的青春路,注定会充满清冷、抑郁的韵味。这是村上在创作中后期已逐渐定格化的一种写作惯式,很有一点“彼侧之空虚”的意境,当然也只是看上去很诱人,还没真正成为其招牌式的必杀技。

 

在这一点上,村上和被他视作偶像和启蒙者的雷蒙德·钱德勒之间,多少还是有些差距的。细看“三部曲”中的《寻羊冒险记》及其续作《舞舞舞》,已经一目了然。如果有能力阅读村上那些作品的英译本,再对照钱德勒的作品,这种差距就更是明显了。

站在传统的角度来看,村上并不是那种很纯粹的日本作家,其作品中总是缺少类似川端康成或是三岛由纪夫的“和风”味道。这想必和他的出生时代及成长轨迹有关。早年醉心于爵士乐,直到而立之年才开始尝试小说创作,甚至包括他喜欢穿休闲衣服和爱好跑步的习惯,这些特点都很西式。就连他最欣赏的作家也大多来自欧美。尤其是对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和雷蒙德·卡佛这三位作家在风格上的模仿,都是他始终受人诟病的地方。

说诟病或许有些夸张了,但上述三位大师级人物对村上早期作品的影响,是绝对有迹可循的。特别是他那种缱绻、细腻得有些柔软的文笔,就很有菲茨·杰拉德的味道。而略带黑色幽默或是冷幽默的腔调,又像极了雷蒙德·钱德勒。至于他在创作中后期渐渐呈现出的“极简主义”趋势,则要归功于雷蒙德·卡佛。只不过在着力营造一个充满荒诞和虚空意味的故事背景方面,村上还远远达不到卡佛的那种功力。之前的作品如此,这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同样没能有所突破,就更谈不上什么超越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域,村上都是个被误读很深的小说家。一提到他,太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挪威的森林》。是的,那确实是部风靡世界的畅销作品,可它在村上的全部作品中却算不上顶尖级别。相比于《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在整体上的浑然天成和细节上的毫厘尽显,还有他在《奇鸟行状录》以及《1Q84》中展现出来的大格局意识,《挪威的森林》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其中着意探讨的爱和死亡的命题,也远没有《斯普特尼克恋人》或《舞舞舞》写得更为透彻。

 

到了这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村上的优缺点依旧如故——在想象力以及铺陈细节、渲染气氛上的能力,照旧足够惊人,那些充满智慧的各种幽默桥段更是随处可见;可遗憾的是,他在驾驭长篇作品时的掌控力上还是有待提高,稍不留意就会露怯,始终是他的顽疾所在。

而这一点,或许才是他屡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原因所在。毕竟奖项和市场,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高原

编辑│兰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龙  李小树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