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50后而言,现在的交通便利程度已不是一句“想不到”就能概括的 “国内的交通便利程度可比香港强出太多了,当然上班的高峰时段除外哈!” 在随女儿常住香港前,林伟一直生活在北方的某座城市。“好处就是节奏不像京上广那么快,但那也只是说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早晚的高峰点照样各种堵。有私家车也没用,顶多是省去了坐公交站站停的那一点点时间,后来大公交有了专用道情况会稍微好些,所以我宁愿坐大公交或是地铁,也不想开车出门了。” 林伟强调自己绝不是矫情,一切都是从出行的实际需要出发。1958年出生的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童年时的那些经历。“我都20岁了才学会骑自行车,不是不想学,是家里压根就买不起自行车,后来都进厂子上班了,单位离家又远,这才买了辆自行车。” 被问到20岁以前的交通工具,林伟扑哧一下笑了出来,“腿儿算吗?” 在林伟几岁大的那个年代,普通人家能有俩自行车已经算是家里最贵重的“大件”了。早年甚至要用一种名为“工业券”的东西才有资格购买。直到她在1981年结婚的时候,“凤凰”还有“永久”牌的自行车也是娶媳妇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之一。 “身边很多女朋友都是婚后才彻底告别‘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日子。就包括那种斜梁的自行车,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那都是过了几年才推出来的。最开始都是一根横梁在车把和座椅之间,女同志骑起来特别不方便,只能学会把一条腿从整个自行车上跨过去才行。因为这个,都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啦!” 在家里添置第一辆轿车前,林伟的丈夫还骑过半年多的摩托车,和两年的电动车。在林伟看来,前者的安全系数太低,而后者干脆就是大多数交通肇事的罪魁祸首。“老公一直就喜欢这玩意,以前总爱借朋友的来骑,后来好不容易攒够钱,就赶紧宝贝似的买回家,可我总觉得这玩意太快,多少人因为它成了残疾甚至丢了命,正赶上国家要求城镇内统一取缔摩托车,索性就不让骑了。至于电动车就更别提了,走到哪儿都没个动静,特别不安全!” 相比第二次购车时买下的那辆宝马,让林伟更留恋的还是2003年第一次买下的那辆标致307。虽然车是小了点,但那份激动的心情却久久留在了她的记忆里。“真的!从买个自行车都要攒上一两年的钱,到拥有自己的私家车,这里面的变化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让林伟想不到的事,还有很多。就像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激增,城市里留给这些机动车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不止马路变得日益拥挤,随处可见因交通堵塞而不得不“僵”在原地的车辆,就连停车也渐渐成了新的难题。“后来有了地铁,就真的不怎么开车了。可地铁也不是万金油,早晚的高峰点,挤地铁可是个力气活,要么上不去,要么下不来,车上车下的人就像身处两个世界,其实谁都不好受。” 这让林伟很自然的联想到春运问题,那是同样让人抓狂的一种痛苦经历。“其实现在的交通出行条件已经比过去好上不知几千倍几万倍了,近的就地铁或是自驾,远途的就高铁动车或是干脆坐飞机了,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可问题是咱们中国人太多,再好的条件按人头这么一摊,也显不出来了。这个问题说来就太复杂,可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 林伟,1958年生人,离退休人员,现居香港。 - 70年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简史 - ![]()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