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设计师眼中70年的服饰改变 作为70后的韩帮军,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70年代至今的服装变革全过程。虽说30多年过去,许多细节都变得模糊了,但也恰恰是这些模糊的记忆,更能勾起专属于那个“混乱”年代的回忆。 说混乱,并非指当时社会混乱,而是指人们在70年代的服装搭配简直是一团糟。从6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直到80年代达到最为鼎盛的时期。期间人们的穿衣搭配大部分都是从电视电影中学来的,哪个演员穿哪件衣服好看,就很可能变为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比如《庐山恋》中张瑜所饰演的周筠,高达43套的服装每一套都是剧组专门去香港采购的,浅紫色的衬衣配牛仔裤,白色的无袖连衣裙,碎花小洋装配黄色开衫……于是在那几年,我们便看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搭配,花衬衫陪紧身裤,褶裙上扎一件衬衫,裤腰的位置还要堆起一点。那时的人们还不是很明白这些衣服到底怎样搭配才算是合适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才有所缓解。 在采访多位设计师的过程中,“混乱”是他们嘴里重复率最高的词,这其中就包括作为高级定制设计师韩帮军。“像我小时候,父母穿的衣服都是军装、军大衣,不止他们,整个大院里的叔叔阿姨穿的都一样,好像那种衣服也不分男女,有时候在院里玩累了想找爸妈,不绕到正面都分不清谁是谁。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全变了,颜色也不再是统一的绿色灰色了,好多阿姨都穿上了颜色鲜艳的毛衫,还有喇叭裤和内衬是尼龙布的那种外套。我爸那会总说:‘什么花花绿绿乱七八糟的,哪有军大衣好?’” 70年代的服饰特点以1975年为分割线,之前的风格跟60年代没什么区别,那时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会遭到批判。最流行的依旧是草绿色的军装和灰色的“人民服”。“四个兜”尤为珍贵,因为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两个兜。上海当时还曾出现过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专抢路人的四兜军装和军帽。物资的匮乏使人们不得不放弃对服饰美感的追求,款式单一、色调沉闷是基本特点,耐磨是最重要的选色标准。1975年后,特别是文革结束后的,尖领子大衣、卡其色喇叭裤这种“奇装异服”让人们眼前一亮,而文革初期被批判的小脚裤管、花衬衫也开始复活,“迪卡棉”、“的确良”成了流行的服饰材料。思想开放的女孩子脱去暗淡的灰色外衣,开始流行颜色鲜艳的编织毛衣,中国人深埋十几年的爱美之心,终于在服饰上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那几年的变化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到了我上中学那会,已经很少能看见军装了。牛仔裤、热裤、朋克、厚底鞋、紧身衣甚至超短裙都出现了。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女性穿裙子的都少,更别说超短裙了。大街上最多的就是喇叭裤,只不过我还没到穿那个的年龄,而且我爸也不让我穿那种衣服,学生的标准搭配依旧是白衣服蓝裤子。可能是当时留下的遗憾吧,后来我的衣柜里一直有一条卡其色的喇叭裤,虽然从没穿过。你知道Disco吧,就是那个感觉。” 到了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引领时尚的不再是政治因素,更多的影响来自市场和明星。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韩帮军这一代人身上。 到了90年代,日本卡通文化在中国流行起来,作为代表服饰的迷你裙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那时一件迷你裙在大街上绝对会赚取更多的回头率。当然,除了款式和舒适度,品牌也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服饰的一大标准。佐丹奴、真维斯、班尼路,这些都是那时出现的品牌,包括稍晚出现的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当时品牌的衣服有点奢侈品的意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的,如果有一件,绝对可以在朋友面前显摆好久。 “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吧,我开始觉得能身上有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就选择了学习服装设计。26岁那年我去拜师的时候,好多学徒都比我年轻多了。在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中,自己就显得成熟多了。这也是件好事,因为比起他们,我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看现在市面上卖的那些通款名牌的衣服,价钱都在设计创意上,而我就是想做一些穿上去舒服的衣服。”韩帮军的师傅,是被评为第一届大连市服装设计大师的杨瑞良。24年的服装设计生涯,他并没有将经历花费在更多的宣传上。“大师谈不上,我师父才是大师,我只是个裁缝。” 就是这个裁缝,亲眼见证了70年代中国服装改头换面的历史,从绿军装解放鞋到西装革履,从看见什么穿什么到搭配讲究,愈发个性化的服饰搭配,无论款式还是颜色,都在以日为单位进行着颠覆式的改变。各种意想不到的饰品都被用在了服装的设计上,金属齿轮、玻璃、绳子领带、男士裙、复古装。这些变化对一名设计师来说,显然是不可多得的经验。而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最有利的证据。爱马仕、香奈儿、古驰这些来自国外的奢饰品品牌引领了流行与时尚,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服饰概念。高级定制逐步的成主流,再也不用担心撞衫带来的尴尬。“有时候在做设计图的过程中,恍惚间会庆幸一下。如果从小自己就决定做服装设计,肯定会被家里反对的。这也是时代变迁带来的机遇吧。” 韩帮军,1970年生人,现居住于大连,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 - 70年中国服装演变史 - 1954年,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做衣服凭布票卖布,最多是一丈三尺六寸。布票单位有:1寸、2寸、半尺、2尺、5尺、10尺等。 1976年末,文革结束,服饰搭配进入关键的转折期。“的确良”以其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特点开始流行起来。 1983年12月1日起,对市场销售的棉布和絮棉临时免收布票和絮棉票。 1984年起不再发布票和絮棉票,通行了30年的布票就此废止。 90年代初期,国外品牌服饰进入中国。 1995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199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创办。 2001年,第一届上海时装周开幕。 2006年,巴黎时装周,谢锋成为第一位登台亮相的中国设计师。 2015年,纽约时装周,韩枫成为第一位登台亮相的中国设计师。 2018年2月,纽约时装周开启第一届中国日,李宁、PEACEBIRD等品牌集体亮相。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