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阅读 · 生前获诺贝尔文学奖,死后作品竟被列为禁书——纪德的矛盾人生

 正午文化 2020-07-17

“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纪德日记》1910年5月23日)

1869年的今天,居住在巴黎的一位虔诚天主教信徒有了自己的儿子,她希望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样,为信仰奉献终生,但她的丈夫、巴黎大学的法学教授显然不这么认为。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倾向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在如此完全割裂的教育方式下,纪德成为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饱受争议的一位,也就并不出人意料了。一方面,他严厉批判宗教束缚,力图做一个叛逆者,另一方面,年幼时家庭中的清教氛围,又给他的精神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一方面,他是狂热的个人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祈求在集体事业中献身;一方面,他追求肉体的愉悦,认为自己“在道德上十分堕落”,另一方面,他把爱情看得极端圣洁,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纵然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但纪德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

“近30年来的整个法国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其他大家,诸如马克思、黑格尔、克尔凯郭尔的影响是什么,必须同纪德比较才能得到解释。”这是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对纪德的评价。纪德是大师们的大师。在一战前,他的《人间食粮》被整个欧洲的青年奉为《圣经》。评价家甚至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文学称为“纪德时代”,把二十世纪前半叶称为“纪德的半个世纪”。但是纪德自己看来,称得上是代表作却只有《窄门》。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纪德把隐藏极深的自己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甚至多次坦承是将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放在了这部作品中。

法国文学有个特点,总是在探寻“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普鲁斯特穷尽一生得出结论“幸福就是点点滴滴的回忆”。《窄门》便是纪德追求幸福三部曲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部,行文如诗歌般华丽隽永。文中的表姐阿莉莎是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子,她和热罗姆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个年轻人自幼小时候即存在的互相倾慕,直到他们成年,亦未减退。在分离中,他们用书信抒写着心绪,纸上写满了思念。然而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抗拒。她疯狂地追求灵魂的境界,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在这样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阿莉莎选择离开爱人,孤身死去... ...

事实上,文中的阿莉莎绝大部分是纪德本人的映射,他费尽周折娶了挚爱的表姐玛德莱娜为妻,但却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把爱情和所爱的人视为极端神圣与纯洁的存在,把性视为罪恶,以致于无法对妻子产生情欲。而同时,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不断追逐少年青春美丽的身体,过起了一种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完全分离割裂的生活。纪德的同性恋之事致使玛德莱娜抑郁而死,纪德其实至始至终都深爱着玛德莱娜,于是他陷入了巨大的孤独及恐惧中,《窄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创作出来的。纵然纪德本身性格反复矛盾至极,但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真诚和独立。他在《文学回忆和现实问题》提到:“无论在文学还是生活中,怀着圣洁的感情,戒惧便利、随和,以及一切讨好和诱惑的东西,而且对己对人,都毫不动摇地热爱和需要坦率、正直,坚定地确信这种愿望: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体现人的价值、荣誉和尊严的东西,要胜过,也应当胜过其余的一切,而其余的一切必须出于从属地位,必要时就该牺牲掉。

1947年,为表彰纪德的“内容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纪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纪德死后,作品被法国天主教教会列为禁书。活着的时候受到无数争议却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明明母亲是位虔诚清教徒,可纪德死后作品却被天主教列为禁书,这样的一生,真可谓是把“矛盾”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窄门》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 顾琪静 译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La porte étroite
译者: 顾琪静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176
定价: 45.00
ISBN: 97872011415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