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30~90g 白术15~30g 芍药12~24g 茯苓12~24g 人参10~20g 【用法】水煮1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温服。 【主治】少阴阳虚,气化不行,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心悸,浮肿,口中和,舌体淡,苔白滑,脉沉者。 【证析】肾阳是五脏阳气根本,气赖此阳才能生化不息,血赖此阳才能环周不休,津赖此阳才能升降自如。肾阳一虚,常见阳气不足和津凝为湿两类见证。背为阳,是督脉所经之地。背部恶寒,是肾命火衰,阳虚不能卫外之象;手足寒冷,是阳虚不能鼓运血流,气血不能达于四末之征;心悸,是心阳衰弱与水气凌心反映;脉沉,是阳气不足,津凝为湿,营阴滞涩现象;舌淡口和,亦是阳气不足佐证。身体痛,骨节疼者,是气化不足,津凝为湿,滞留肌肉,流注关节也;浮肿者,是水泛肌体也。综合上述,此证属于少阴阳虚,水湿停滞所致。 【病机】少阴阳虚,气化不行。 【治法】温阳除湿法。 【方义】湿滞虽是主要表现,却因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治疗此证,当以温补阳气为主,阳长阴消,才是治病求本之道。故尤怡谓:“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辛甘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参、附、苓、术是也。而病属阴经,故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阴散寒,所谓向导之兵也。”此证芍药之用是舒经脉之挛而止疼痛,非尤氏所谓“向导之兵也”真武汤是治水神方,此方是真武汤倍用白术、附子,减去生姜,加入人参,故亦常用于水湿为患,其制方之理亦与真武汤略同。方用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白术补脾胃以助健运,芍药柔肝木以理疏泄,茯苓通水道以导湿行,四药既调脏腑功能,又祛已停水湿。不用生姜,是因表卫已虚,不宜再投辛散;加入人参,是同附子温补少阴阳气,使心阳有根,卫阳有源,可收振奋心阳,实卫固表效果。倍用白术、附子者,二药善祛表湿,任不重则功不专也。此方药物增损,用量大小,都有深意,若非仲圣,何能及此。 【应用】用此方治体表寒湿,力量强于真武,审其舌淡、苔白、脉迟,即可投此。由于方中人参、附子合用,强心力量甚强,故亦可治心动过缓、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等病证。 【歌括】 仲圣留传附子汤,参苓术附芍药匡, 阳虚湿滞从何治,温阳化气力能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