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仙山种仙树,茶这么火,原来不无道理!

 响品有约 2020-07-17

小陈本是个咖啡控,不曾想在响响几份茶礼的熏陶下,竟也渐渐爱上了茶饮。今天,响响又特地为他带来了一份“花香肉桂”。

小陈边喜滋滋品着茶边听响响介绍:“……闻闻杯盖,有淡淡的奶香。入口带着桂皮的辛味,不过回甘很明显……”

听到这,小陈突然插言了:“对了,我正好有个问题不太明白。你们常说的‘回甜’和‘回甘’,是一样的吗?”

“‘回甜’和‘回甘’啊,当然不一样。”响响微笑着为他续上一杯茶,继续说道,“‘回甜’是茶汤接触口舌那一瞬间就能体会到的感觉;而‘回甘’,则是在苦涩之后,口舌之间慢慢酝酿出的那一种甘甜滋味,它来得较为绵延缓慢,相对于‘回甜’的直接,‘回甘’则是一个过程。”

“原来是这样啊,嗯嗯,懂了!”

“下次再捎点回甜效果好的,给你比较感受一下。”

“太好了!”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若要考据历史上武夷山的茶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还真有些难度。

唐宋时期,北苑建茶风光无限。此时的武夷山,还只是默默地被北苑的光芒掩盖着。虽有东坡誉之“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毕竟不如秦观的“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这般负有盛名。当时武夷茶虽好,然而山形险峻,道路不通,不似建安那般可以建茶厂,每年定时有序、有规模地向朝廷输送新茶。毕竟,“贡茶”品质求的是好而稳定,若无法稳定输出高品质的茶叶,官员们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因此,武夷茶虽好,终因采摘运送不便而难以跟北苑一比。

不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大概到了元代,当北苑作为皇家禁苑随着宋王朝而衰落之时,武夷山渐渐取而代之,成了名茶大户。

传说武夷山乃仙山,武夷茶也是仙人所赐的仙茶,这说法倒是契合了武夷山名称由来和武夷茶洞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位长寿老人叫彭祖,足足活了七百多岁。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他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武”,一个名叫“夷”。兄弟俩各自带着自己的族人,生活在闽地这蛮荒所在。

有一年,山洪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只能躲进山坳避灾,苦不堪言。“武”和“夷”扛起父亲彭祖留下的锄头,拿起父亲留下的斧头和弓箭,开山引水,堆石成峰。在成功疏导洪水,救民于水火的同时,他们还劈出了鬼斧神工的武夷风光。人们为了纪念兄弟俩的功绩,便以两人的名字“武”和“夷”来命名此地。这就是“武夷山”名字的由来。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而被称“产茶甲于武夷”的唯有玉华洞。玉华洞又称“茶洞”,据说武夷山的第一株茶就产在这里,只是这又是另一个美好传说了。

许久以前,武夷山上住着一位采药为生的老先生。老先生也精通药理,周边只要有人生病,他都会帮忙看病抓药,而且收费低廉,周围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这年夏天,时疫爆发,许多人病倒。为了能救更多人,老先生顾不上烈日灼烧,终日在山上攀爬采药。一日,老先生因年迈力衰,体力不支,竟跌落山崖,昏迷过去。待他醒来,眼前竟出现了一位仙人,自称“仙鹤真人”。

真人知道老先生心地善良,为善颇多,算到他今日有难,特来相救。他将老先生带到仙人园,请他喝了“仙露茶”,又送他一株茶树,嘱咐他带回栽种。

老先生将茶树带回后,种在了风景秀丽的玉华洞,又用带回的茶叶熬成汁,让生病的人服下。没想到,喝了茶汁的病人很快都好了起来。

老先生发现茶叶熬的汁有此奇效后,并未私藏,而是将人们带到茶树前,又将仙人所传栽培方法倾囊相授。从此,茶树在武夷山扎下了根,而“玉华洞”则成了人们口耳传颂的“茶洞”。

不管是开山引水,还是送茶济世,种种传说,都让武夷山多了几分神秘感,笼上了浓浓的仙气。

其实,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别具一格的制茶工艺以及完美的天时,才是武夷茶风靡全球的真正原因。这些留待咱们日后再慢慢分解!


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

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

                       ———— 宋 赵若槸 《武夷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