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至明宣德时期的青花钴料来源问题

 易定天下 2020-07-17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历代青花钴料的来源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从唐代青花瓷的出现到元代大发展,乃至明初获得巨大成就,这一过程似乎总是伴随着和国外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某种密切交往和互动而进行的。

      对于唐青花钴料,最初英国的学者根据科学测定结果认为它属于低锰类,提出其可能来自波斯的看法,曾一度为国内外陶瓷学者纷纷引用。后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中唐青花瓷片的不断发现,引起我国学者进一步的探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枕进行了科学实验,得出“唐青花瓷着色元素为低铁、低锰、低铜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从其低锰的特点来看与景德镇元青花瓷色料相近。”也就是说,主流观点一直认为唐青花钴料是国外进口的。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测试证实,样品用钴料是以低铁、低锰、低铜为特征,含硫,属硫钴矿,并通过与世界上的钴矿组成作比较,得出唐青花钴料并非来自波斯,来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商人从南非、中亚或甘肃等地获得,经丝绸之路传人;另一种是在河北某地的钴硫化物矿与黄铜矿伴生矿区偶然获得。但无论如何,从其装饰特征、考古发现地、销售对象以及出现的时代背景诸因素综合分析,唐青花毫无疑问是在唐代与中近东等地的外来文明的密切碰撞中出现的。

    对景德镇元(1271-1367年)及明初(洪武至宣德时期1368-1435年)官窑青花钴料来源的研究,最早始于英国,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考古实验室的学者在1956年提出景德镇所用青花钴料14世纪(元至明初)源于波斯,15世纪初中国才发现钴矿。对于元青花,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绝大多数精美的元青花大器是用进口钴料烧制的,而国内出土的部分元代的以及菲律宾出土的器型较小的青花瓷,应是使用国产钴料烧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学者特别是文物界的学者对于明初景德镇青花钴料来源的认识,也比较一致,虽然认为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钴料有进口青料、国产青料、二者并用于同一件器物上三种情况,但同时指出使用最多的还是进口青料,也就是文献记载的“苏麻离青”、“苏渤泥青”料,并且认为这种钴料与元代青花钴料有许多共同之处,应属于同一产地。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元至明初的进口钴料主要是来自伊朗卡善的卡姆萨尔村。后来又有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上海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等单位通过对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的青花料中所析出晶体的电子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宣德以前样品所用青花料中析出的是铁的氧化物晶体,而宣德及宣德以后样品析出的则主要是锰及铁氧化物晶体,并认为这种差异性是与宣德前后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的改变相关,也就是说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开始使用国产青花料。面对类似的科学测试结果,也有学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元及明初景德镇瓷上所用钴料的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明宣德以前官窑青花钴料含高Fe低Mn,而宣德及以后的青花钴料为高Mn低Fe”,并结合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实际上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进口钴料,“苏渤泥青”和“苏麻离青”,和传统观点不同的是,文中认为这是两种不同钴料的名称,而并非同一种钴料的不同音译。

    从上面的众多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明初是否使用过进口青料曾有过不同的看法,焦点集中在宣德时期。而关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是否使用进口青料的问题,我们可以到古代的文献中去寻找线索。从历史文献上来看,确实有过永乐、宣德时期使用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的记载。

    到清代,一些文献如唐衡铨的《文房肆考》(1778)、朱琰的《陶说》、兰浦的《景德镇陶录》中则称为“苏泥渤青”,据兰浦的记载,这种误传,可能始于明代闽人温处叔的《陶纪》。据吴仁敬、辛安潮编《中国陶瓷史》:“明瓷之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初用苏泥,勃青,至成化时,因苏泥、勃青用尽,乃用回青。红色,则有三佛齐之紫非,渤泥之紫矿,胭脂石。”

    从这些文献线索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永宣青花瓷器使用青料的名称在我国古文献中依出现的时间早晚有一系列变化,即由“苏麻离青”一“苏津泥青”一“苏泥渤青”一“苏泥、勃青”,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料均体现了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生产中确实使用了进口青料的情况。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宣德时的官窑青花瓷器上确已使用国产青料,但使用的多少以及和进口青料的配合使用程度到底怎样,需要进~步探索。但正如前所述,宣德青花瓷器上进口青料的使用也当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元代青花钴料来源的问题,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元代进口的回回石头中有一种叫“撒卜泥”石,当是波斯语Sabuni的译音,属于一种劣等的淡绿色宝石。既然作为一种劣等宝石进口,其用途应不是观赏、收藏,而很可能是作为手工业矿料而输入的。“苏浡泥”与之谐音,二者之间或有渊源。《西洋番国志》可见天方国中撒不泥宝石的记载:“(天方国)……堂近有司马仪圣人之墓在焉。其坟冢用绿撒不泥宝石为之……”“苏麻离”、“苏滓泥”、“撒不泥”、“撒卜尼”可能是同种矿物名称的谐音音译。80年代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也认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为同一进口钴料的不同译名。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因为西方国家称这种青料为“smahum”,这个名字与南洋群岛中苏门答腊的英文发音十分贴近,而且据一些专家考证,认为其产地应为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岛附近,故这种青料名称可能来源于地名。

    关于永宣时所使用进口青料的具体产地问题,人们的观点也不尽一致。沈福伟认为产自非洲,马文宽先生认为是伊朗所产之“苏莱马尼”,王健华认为产自东南亚的苏门答腊,或者产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并由商人带到苏门答腊和中国交易,最后一种观点好像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无论哪种观点,均承认明初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上确实使用了,进口青料,无论这种青料产于何地,它随郑和下西洋开创的与泛伊斯兰世界的朝贡贸易中引进当是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