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牌旋律 | 《再见杰克》赏析

 茉语清澜 2020-07-17
茉语清澜
每晚八点  与你相约

  

   

《再见杰克》

雨绵绵的下过古城

人民路上有我的好心情

今天就像一封写好的邮信

等着贴上一枚新邮票

宁愿我的心里没有平静

遗忘的只能剩下美好

过去就像脑海里翻腾的喧嚣

繁星在梦里闪耀

让我欢乐一点

让我欢乐一点

不要让疑问留停在心间

再见 杰克

再见我的凯鲁亚克

 

 赏析丨于伟 

 《再见杰克》是高虎作词作曲,由他担任主唱的痛仰(痛苦的信仰)乐队演唱。收录于痛仰乐队在2008年发行的专辑《不要停止我的音乐》中。

《不要停止我的音乐》整张专辑完全属于公路摇滚风格,其中的歌曲都是高虎在巡演的路上创作的。也许是高虎受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启发,才创作出《再见杰克》这首歌曲的。说到《再见杰克》这首歌,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部作品。《在路上》发表于1957年,书中描写的是几个美国在二战后的成长起来的“垮掉的一代”青年,在驾车穿越美洲大陆时的真实生活写照。

美国40年代中后期,二战刚刚结束。由于战火并没有波及到美国本土,所以美国的战后经济复苏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阶段的美国,表面上是一派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遍地是机会,遍地是梦想。青年男女从来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在路上》就是描写了这样的一批年轻人。主人公们无论走到哪里把钱花光了,就可以直接在当地的报纸招聘栏找到一份工作,等攒够了钱就再次上路。《在路上》就是凯鲁亚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在读大学的时候,他认识了几个和他有着相同梦想的青年,一拍即合的商量好要穿越美国本土,选择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生活。同实际生活中美国垮掉的一代一样,《在路上》里的这些主人公注定是一些无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规法纪的离经叛道的青年人。在美国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这些青年人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束缚,总在努力寻求一种解脱方式。他们在美洲辽阔的大陆上疯狂地飚着快车,无休止地在路上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个性的释放、自我诉求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自由。他们吸毒、放纵性行为、沉迷于爵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寻求灵魂解放的一种极端表现,而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则是他们摆脱束缚的象征性行为。

然而,《在路上》并非仅仅是反映这些青年人如何挑战主流文化,如何发泄对它的不满并竭力摆脱这种束缚。书中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并不仅仅是否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表现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凯鲁亚克的深刻之处,也许还不在于他在作品中表现了垮掉一代极端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反叛与追求,以及他们的彷徨与痛苦,而更在于他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那种垮掉一代运动本身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更好地表现了凯鲁亚克和垮掉派作家们在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的永无止境地超越。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表达的是迷惘和失落,短暂的亢奋,长久的悲伤。然而在《再见杰克》中,高虎感觉自己在巡演的路上,和《在路上》中的几位主人公穿越美洲大陆是相似的行为,却没有承袭凯鲁亚克的思想。通过歌词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雨绵绵的下过古城,人民路上有我的好心情”,如果你去过云南大理这座古城,你就会豁然开朗,你就会知道高虎的快乐源泉,大理古城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啊!“今天就像一封写好的邮信,等着贴上一枚新邮票”,读完高虎这句诗一样的语言,我才知道,原来抒发美好心情,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看到这里也许你就完全明白了,拥有好心情的高虎当然要和凯鲁亚克的那些垮掉一代迷惘,失落的生活方式说再见了。所以,高虎反复高声吟唱“再见杰克,再见我的凯鲁亚克”。正因为高虎的经济上不一定富足,精神上却一定要富有的生活理念,所以痛仰乐队的几位乐手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让我欢乐一点,不要让疑问留停在心间”。

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这是一首你只听前奏就会疯狂爱上的歌曲。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注:麦卡锡时代是指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东西方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于 伟, 笔名:钢琴后的人。目前在一个和文字有关的平台做志愿者。喜欢音乐,喜欢文字。更喜欢用文字和音乐相结合来共同探讨人生。


©部分资源采编于网络,如果侵权,请后台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