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樵心旅丨《心旅留痕》之千秋秦岭(三、四)

 茉语清澜 2020-07-17
茉语清澜
每晚八点  与你相约

  

《心旅留痕》之千秋秦岭(三、四)

作者丨渔 樵   主播丨茉 清




 
 

华山,贡献给人类的不仅是险峻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至今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仍然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文遗产。华山的民间传说和文化遗产都印证了,自上古以来就有很多隐士在此修行。西岳庙里供奉的白帝,玉泉院西面供奉的陈抟[tuán]卧像,毛女峰附近山洞里的毛女玉姜等,都是当地人为纪念曾经在此长期隐居修行得道的高士所建。这其中最为后人乐道的乃是神医华陀。华佗在华山修行的年代,华山还未曾开化,人烟稀少。但m居名山的华佗,还是在这里辨识百草,采集入药,济世救人。据说,采用针灸技术和利用以大麻为基础的麻醉剂来进行外科手术和五禽戏都是华佗在华山修行时发明的。我曾经三次登临华山,遍访古寺和名观,第三次还曾冒险攀爬过“智取华山”险道。对于华山的气场我有很深的感悟,只要能安下心来在此修行,不结硕果反倒是怪事了。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从青藏高原往东的中华内陆没有能越其上者,被誉为华中第一山。传说太白山是暮星(太白金星)的家,也是姜太公封神的地方,因此历来受修道之人所青睐。在有据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太白山引入文化领域的当是隐士鬼谷子,据说这位道教徒在这里生活修行了几百年,但他并未给我们留下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在今天的太白山上有一座悬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和后来的孙思邈比起来,简直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公元七世纪上半期,同样作为道士的孙思邈来到这里,这位活了141岁的修道者没有整日沉迷于丹火旁,而是把他一生的大部m分时间都用在采集草药上。他立志于修道行医,解万民病苦。尽管皇帝三番五次地请他出山为官,都没有动摇其道医济世的决心。他在辨药悬壶的青灯下,在为百姓把脉开方的实践中,完成了自己修道成仙的“封王”之路。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为后世中医的必读经书。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得出结论,把“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的出现,看成是秦岭对中华医学的一个伟大贡献。不光是隐士和修道之人钟爱太白山,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东坡、柳宗元都曾造访过这座名山,并为其挥毫泼墨。最为后人所熟悉的,就是李白的那首《蜀道难》了。“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不得过,猿猱[náo]欲渡愁攀援。”一首《蜀道难》,把巍巍太白和茫茫秦岭永远镌刻在了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不但文人墨客和隐士喜爱秦岭的林泉风度,皇家和官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周幽王建骊宫并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开始,骊山便从大秦岭的千百座山脉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中华文化的舞台。秦始皇不但把阿房宫修在秦岭的翠绿之中,而且还把周幽王的骊宫改建为“骊山汤”。随后中原王朝的几代皇帝无不对骊山情有独钟,汉武帝把在秦代的基础上修建了离宫,其规模是“骊山汤”的几倍。唐太宗更是在江山初定之后便急急忙忙地在骊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起名为“汤泉宫”。到了与杨贵妃上演千古绝唱的唐玄宗当朝时,又扩建为华清宫,后因温泉凝脂之意而改名为“华清池”。华清池一共有5个汤池,分别为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们的御用浴池。就是到了20世纪的现代中国,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骊山上的枪声在惊醒了蒋介石美梦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势。秦岭再一次护佑了华夏这个亚洲大陆上的古老民族和国家。

如果有时间,有体力的话,你一定要步行完成一次对秦岭的穿越。在对秦岭自然风光的欣赏和陶醉中,你会体会到古人几千年前的心境。位于西安市南40余公里的终南山就是一个绝佳的去处,这个秦岭北坡上的山灵水秀之地自古就为文人墨客所吟咏。《诗经·秦风》里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唐代诗人祖咏在《终南望余雪》里就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

唐代的官绅更是把终南山看成为西安的后花园,在此建有大批别墅,其中尤以王维的辋[wǎng]川别墅最负盛名。作为诗人的王维在官场上的手段远比不上他的诗情和画笔,深感官场险恶的诗人一生四次出家隐居,而其中三次选择了秦岭。在蓝田县秦岭深处的终南山中,有一条风景如画,林泉飞瀑,静谧[mì]幽深的山谷,它就是辋川,王维就隐居在这里。他穿粗衣,吃淡饭,生活虽然清苦,但终南山的春风秋雨,落日朗月,雨霁虹飞,溪泉鸣谷,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才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最好的佐证。还有他的山水画,深得秦岭神韵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秦岭就不会有其水墨山水画鼻祖的地位,也不会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领军人物。

人类的生活除了物质基础之外,还离不开精神。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宗教。纵观中国宗教的发展历史,浩大雄伟的秦岭除了贡献了一部人所公知的道教典籍《道德经》外,还对佛教进入中华大地并能够实现本土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佛教是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的。虽然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佛教经典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因语言和理解上的偏差,与梵本原意有很大出入。1600多年前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位于终南山脚下的逍遥园里来了一位域外高僧。这个人就是祖籍天竺,出生在西域龟兹[qiū cí],也就是今新疆库车县的鸠摩罗什[jiū mó luó shí]。鸠摩罗什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是受了当时后秦国王姚与的邀请,于弘始三年(401年)来到长安的。鸠摩罗什的名气很大,既通梵语,又娴[xián]汉文,佛学造诣极深,是当时极富盛名的高僧。为了让鸠摩罗什潜心翻译佛经,对佛教极其虔诚的后秦国王特命人在逍遥园内建立一座寺庙,专供他使用。后来,由于鸠摩罗什习惯用草苫[ shān ]覆盖寺庙房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在这梦幻一般的终南山脚下一住不行,终日研究翻译佛教经典,一生共翻译佛经94部、425卷,与真谛[dì](499—569)、玄奘(602~664),被后世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时,奇迹发生了,他的身体和骨骼都碎灭了,只有舌头不灭,他的弟子和信众甚为惊奇。弟子们收其舍利,在草堂寺内建造了舍利塔以之纪念。这个塔至今还保持完好,后人称之为“姚秦三藏法师坞[wù]摩罗什舍利塔”。

活人钟爱秦岭的清幽和俊美,便想着把身后的灵魂栖息之地也选在这里。于是秦岭及秦岭脚下中便有了沟通阴阳两界以及历史与现在的众多名人墓地。这其中有以秦始皇陵和乾陵为代表的帝王陵寝;有以张良墓为代表的王侯墓地;有以商山四皓墓和玄奘墓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墓。

我们按时间顺序,先来看看比鸠摩罗什晚出生二百年,创造了西天取经神话的玄奘法师的故事。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自然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但是现存于大雁塔的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在取经归来后,对佛教已有及其深刻领悟的玄奘面对恢弘壮美的秦岭,心如止水一般平静。晚年的他,一心在唐高宗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在玄奘心中佛祖是他精神世界的领袖,而秦岭是他作为肉身存在的人的最后归宿。因此,玄奘曾经不止一次地嘱托弟子,去世后把他葬在能看到“万山之祖”的秦岭脚下。唐高宗对他推崇的法师尊崇有加,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山区的白鹿原,后来又改葬紧依秦岭的少游塬[yuán]兴教寺。

(四)

在关中平原考察,你会发现坐落其中的历代帝王陵墓,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与秦岭隔水相望形式。这是因为帝王们相信,与昆仑山一脉相承的秦岭是护佑他们成就霸业的龙脉。无论活着还是死后,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这里。而对佛教极其虔诚,自称为菩萨转世的武则天和其丈夫唐高宗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就选在了与秦岭隔川相望的渭北梁山。

客观地讲,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不完全出自本心,很大程度上她利用了佛教,为她登上皇位服务。她利用《大云经》为她即为登基大造舆论,命每州都必须设立大云寺,把《大云经》抄印全国,就像现在某个时期学伟人语录一样。宗教其实和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一样,政府的提倡,明星的身体力行都会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于是乎,武则天之后,佛教便更加盛行。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至长安供奉三天。京城乃至全国一时间掀起佛教狂潮,百姓、官员为之焚香祷告,主神之风甚嚣尘上。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面对这股信神不信人的潮流,痛感朝廷上下务虚避实的风气将影响国家的发展。于是他连夜奋笔疾书,挥毫而就了《谏迎佛骨表》上奏。他在陈表中痛斥佛之不可信,竭力劝阻和反对这样的活动,并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但韩愈没有看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从武则天开始,佛教已经成为唐朝庭加强统治的工具。所以,唐宪宗看到陈表后连犹豫都没有,立即下令对这个口出狂言,不识时务的韩愈处以极刑。但是,韩愈还是幸运的,宰相裴度及朝中很多大臣都极力为其说情,宪宗心动,念其以往功绩,免其一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此时的韩愈心情坏极了,在即刻离京的谕[yù]令催促下,在风雪飞扬的冬日,他带着少数几个家人匆匆上路了。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蓝田县的蓝关前时,由于风雪实在是太大了,代步的马匹都驻足回望,不愿前行了。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只好寻找客栈住了下来。在雪夜昏暗的灯光下,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韩愈的这首诗,与其先前的《谏迎佛骨表》,是有唐一代在秦岭脚下发生的那场兴佛灭佛之争的历史佐证。   

蓝关和蓝桥坐落在蓝田县秦岭的群山中。在朋友的安排下,我曾有幸前往考察和凭吊。只可惜,昔日的蓝关早已没有了踪影,据说是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312国道时被拆毁的,今日的蓝桥也已经变成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建筑。站在如今的蓝桥上,虽然是初秋的晴日,但我似乎仍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傍晚,似乎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韩愈那欲哭无泪的心境。

对于秦岭的朝拜,需要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梭梭的脚步声中,在身心疲惫之后,你才能建立起与秦岭跨越时空的精神沟通。只有经历了这样一次朝拜之旅,你才能真正完成对秦岭从自然到历史的穿越。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对历史和文化有所感悟,达到所谓通灵和神游的境界。从文化意义上说,秦岭代表着中华文化和王朝政治的见证者和象征元素,它早已成中国文化版图的脊梁。


作者  渔樵  本名王法胜,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庆石化公司作家协会主席,邂逅湖读书会会长。出版个人诗词集《心旅诗话》、《大庆城事》等文集。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创建邂逅湖读书会和渔樵书院公众号,致力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



主播  茉清  一份执念,一瓣心香。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自己。用声音传递爱与美好,用最真、最朴实的情感诠释文字。微信号:yanlp0910;喜马拉雅FM:茉清2017。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