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地名故事精选之二:栖霞“杨刘村”易名“牟家疃”

 胶东故事会 2020-07-17
▶编者按:地名文化博大精深,一个看似平常的地名背后,往往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
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会精选一些胶东地名故事,以飨读者。
本文讲述的就是,栖霞“杨刘村”易名“牟家疃”的故事。作者:牟日宝 崔保华。


以下是正文——

栖霞市蛇窝泊镇南有一村庄,名牟家疃,顾名思义,即牟家的村庄。可是四百多年前,它叫“杨刘村”, 是杨姓和刘姓的村子。后来刘姓兴旺,时称万马刘家,杨姓被挤走,迁至东南处建杨家村,后称南榆疃。
那么,“杨刘村”是怎么变成“牟家疃”的呢?说起来,这里面竟有着一段“牟刘讼”、“延明师,课诸子”的故事呢!

话说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湖北省公安县籍人牟敬祖,奉朝廷圣命来到山东登州栖霞县出任主簿,因替南榆疃杨家平反了一件冤假错案,有恩于杨氏,卸任后便被杨氏接到家中居住了两个多月。正欲启程,却一病三年,花光了所有积蓄,无钱归楚,便落户南榆疃了。
从此后,牟敬祖就靠给杨家看山、开荒种点地,砍柴卖柴为生。后杨老汉把闺女许配给牟敬祖的孙子牟进。二人结婚后,生子牟庆,待长大成人,一家三口迁到了杨刘村。因家境贫寒,没有文化,此后一连四代人,全部沦为万马刘家的佃户。
后来七世牟时俊出生,只生得貌魁声宏,口若含血,两只大眼,炯炯有神,一改前数世唯唯诺诺、任人宰割的懦弱之态。牟时俊婚后生育八子,看到子孙兴旺,他感到牟家有望,便想振兴家族。在过去,人们常讲:“要想家族好,需把风水找。”因为找风水,牟刘两家的矛盾激化起来了。

原来,牟时俊寻到一块风水宝地,后被刘家看中,起诉到县公堂,说牟家抢占了他的土地做茔地。县官每次过堂,均不等验契约,就判牟时俊迁坟,不迁就打板子,直把牟时俊打得皮开肉绽,屁股上没有一块好肉。不管刘家怎样诬告,县官怎样动刑,牟时俊始终不认输,死活不迁坟。为了防备刘家掘坟,牟时俊又在坟旁搭起了一间小屋住了下来,昼夜看护。不觉已近十年,两家的官司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直打得牟家欲哭无泪,欲语不能。
人说,否极泰来,也该牟时俊的好运来了。这一年冬日,新任知县过他的堂,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再想想十年来他屡判屡不服判,暗想此人不可等闲视之;又见他口若含血,屁股如莲花,民间称为朱砂口,莲花腚,其子孙将来必有大福大贵。县官让牟刘两家各把自己的孩子领来,经大堂验子,县官看到牟家竟有八个儿子,七个孙子,犹如一群猛虎。而刘家的几个孩子就不行了。新知县过堂后,案情发生了变化,从此不再是牟时俊抢占刘家的土地,而是刘家转让的,并且验了契约。

牟刘两家官司结束,县官告诉牟时俊,你的儿孙多有官相,应教子读书,方能兴家。就这样,一连穷了二百多年的牟氏家族,开始在家中设起学堂来。牟时俊把全家20余口人,除了幼儿以外,划分成了两个作业组。一个组以妻子李氏为首,带领四个儿媳妇,以织布为业,维护全家人的生计。老四牟道远看到父亲不仅年老,而且也成了残废,不能干活了,便决定自己弃儒,协助完成做工,确保全家人的生活,实现父亲的读书兴家的宏伟计划。第二组,其他兄弟七人还有几个子侄,共计十余人,由老大牟道南做教师。就这样,牟道南一边自学,一边教着六个兄弟和众子侄在家中开起学堂,发奋读起书来了。
牟刘两家的官司,虽然被新任知县平息,刘家人却一直耿耿于怀,当看到牟家在家中办起了学堂,更是咽不下这口气,为了破坏牟家人的读书,刘家便在家中搭上了一个戏台,请来了一个戏班,天天在家中唱戏,一唱就是三年。而牟家呢,在办学中受到这种干扰,为防子孙逃学,或听课时走神,便把教室搬在地洞之内,并立下家训: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

为争风水,牟刘两家明斗了十年;为供子孙读书,两家又暗斗了八年。最终牟家一举成功。牟氏家族兴旺后,遂将“杨刘村”更名“牟家疃”。
自此后,牟家走上了辈辈读书的道路,不但出了京官7人,州官22人,县官118人(最高为一品漕运总督牟昌裕);而且还出了大学者牟庭、牟应震,大财主牟墨林(又叫牟二黑子),大书法家牟所;尤其是到了当代,出现了一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新儒学宗师牟宗三。
(栖霞市民政局崔保华 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