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甚至致严重贫血)、严重痛经和不孕,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子宫腺肌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7%~23%。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不清,目前仍无良好的临床分型,治疗手段有限,除子宫切除术外,保守性治疗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推出了我国首个子宫腺肌病诊治的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的生殖健康服务。 一、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并无单一学说可以解释此复杂病症。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有: 1. 子宫内膜基底部内陷及组织损伤修复学说:该学说可以解释临床上子宫腺肌病大部分好发于已生育、多产或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妇女。 2. 苗勒管遗迹化生及成体干细胞分化学说:该学说认为,子宫腺肌病起源于子宫肌层内的胚胎多能干细胞化生,包括苗勒管遗迹化生、来自经血逆流时种植在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上皮祖细胞和子宫内膜间质祖细胞分化。 3. 炎症刺激学说:子宫腺肌病病灶中高表达炎症因子及神经源性介质即神经生长调节因子,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生和进展。该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子宫腺肌病的疼痛及异常出血机制,在位内膜的炎症因子表达异常升高也部分解释了子宫腺肌病继发不孕的机制。 4. 其他:可能的机制还有上皮-间质转化学说、血管生成学说、遗传学说、免疫学说等。 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子宫增大以及不孕,典型的临床表现对于临床诊断非常有价值;其临床症状可表现多样,复杂化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1.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特异的临床症状。患者可有典型的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但少数痛经典型;同时还可伴有性交痛或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 2. 月经失调: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月经前后点滴出血。月经过多最常见,严重时可致贫血。与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内膜面积增加及子宫肌壁间病灶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等有关。 3. 子宫增大:是本病的固有症状、体征,患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 4. 生育力低下:本病有20%以上的患者合并不孕;妊娠后出现流产、早产和死产的概率显著增高,相应的不良产科并发症包括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位异常、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增高。 5. 其他相关症状:子宫增大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路症状,如压迫肠管可引起肠刺激症状。长期疼痛以及不孕引起的精神心理相关的躯体障碍等。
|
|
来自: 青春飞扬dzc6gd > 《妇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