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 VS 虞世南·蝉」 一只蝉和另一只蝉的故事…… 李商隐·蝉丨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穴居阴暗数载,后蜕变,登高枝饮清露,迎风而鸣,求果腹。天和将落,蝉声衰微,盛夏满树青葱,唯独这只可怜兮兮的蝉,与这繁华格格不入…… 后几句,诗人越看自己越像那只倒霉蝉啊,叹息自己清贫清汤寡水之时,尚不忘假以清高自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点睛之笔。前者指蝉鸣式微之势,后者指枝叶繁荣之态。 疏则衰,碧则冷(冷色调)。 “疏欲断”对“碧无情”,一厢繁华树,几点凄凄声,两两不关情。真的太伤心了呀。从辛劳到悲凉。 李商隐以蝉自喻,寂寞蝉栖于繁华树。 “一树碧无情”是说自己所经世态炎凉。李商隐确实会整景儿。 起初李商隐左手提着鱼,右手拿着熊掌,很激动。随即朋党之争,恩师和岳父属对立阵营,李在中间摇摆,跟谁谁衰,中间又为母守孝3年。 20岁出头,李父、恩师令狐楚、母亲和岳父已陆续过世。后搭上颜面几次求令狐家赏个立锥之地,最终被令狐綯骂走。后,聚少离多的老婆也病死。 最终,李商隐落了个一身光溜溜真干净,四处流浪,一世伤隐于无题。此诗李商隐闻蝉起兴,感叹遭遇,虽自吹清高,可读来更多悲凉。 虞世南·蝉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应是蝉史上最高调的那只蝉。 蝉虽小,但,意奇高,境极大,故此蝉之鸣不同凡响。虞夫子这首五言古诗通俗易通。有时话越少,越有分量,诗很短,也可以更有气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丨 垂緌丨蝉头部下方的触须(有型有派),喻官帽之冠缨,借代仕宦。 流响丨蝉长鸣,响亮而清脆。 疏丨疏则畅通,畅则声远(对应尾句)。 前句静态描写,后句动态描写。清、流、疏,极妙,清对疏,疏而流响。为官淡泊,则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丨 蝉鸣嘹亮而远播,是因居疏桐就高枝,非借秋风之力。品行高洁,清廉淡然,自然名誉天下,用得到借助位高权重乎? 虞世南,初唐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其父和兄也皆为高官。环境和身份决定境界和气质,居高临下的优势,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 虞夫子的蝉,自信、高洁而洒脱。 李商隐,刚及弱冠,便遭遇加特林一通扫射……落魄、失意、孤独,终生郁郁寡欢。李商隐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蝉清高,却远比那只蝉境遇凄凉。 李商隐的蝉,真的太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