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

 虹72 2020-07-18

转自:江南道一居士的博客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1)

一、审美感知生情趣

许多中学生朋友喜欢阅读精致的抒情哲理短文,近年高考由于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也产生了不少此类佳作。因此,有许多同学萌生了在自己笔下出现优美而有意蕴的抒情哲理文章的想法,但同时常常有语言不够优美、情感不够动人、哲理不够深刻的苦恼。

的确,掌握一些抒情手段并不等于一定能写好抒情哲理文。成功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想通过一些范例的剖析,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其实,每个同学都具备写好抒情哲理文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都有正常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写抒情哲理文时常常离不开写景状物,写景状物就需要运用感知,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感知,而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感知。二者有何不同?还是先看两个文段。

文段一:

我爱绿。

我在一个夏天的早晨来到赭山脚下,只见赭山树木高大,枝叶繁茂,爬山时一枝荆棘挂住了我的衣角。登上山顶,满眼都是绿色。

文段二:

我爱绿。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晨光洒满江城。

我来到赭山脚下,向上望去,呵,我眼前是一棵棵大树,它们你拉着我的手,我拽着你的胳膊,像亲密无间的朋友,又仿佛共同守护着一个了不起的秘密。

我攀登在山坡上,头顶上密密匝匝的树叶把阳光遮住了,太阳只能从一些枝叶稀疏的地方探出半个脑袋,好像在窥视着林中的动静。树叶儿鲜亮鲜亮的,像上了一层釉。

忽然,不知什么东西挂住了我的衣角。回头一看,哦,小东西——荆棘。它大概怕我错过了欣赏它的机会。它浑身长满了青青的小刺。绿,你没有将它遗忘在角落里,没有因为它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而抛弃它。

攀上山顶,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树叶是那么绿,绿得泛出点墨色来。绿叶形态万千,有的像一个字,有的像一只逗人喜爱的小动物,真是妙趣横生。此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眼福不过的人了,因为我欣赏着这么美的绿!

所谓感知就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对事物自然属性的了解(如物的种属、功用以及物理化学性质之类)是一般感知,而带者主观色彩与形象思维活动的感知则是艺术上的审美感知。

“文段一”记录的只是一般感知,谈不上写景状物,所以显得平淡;而“文段二”中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部分则是审美感知的结果——“它们你拉着我的手,我拽着你的胳膊”是枝叶繁茂的形象说法,而猜测“(荆棘)大概怕我错过了欣赏它的机会”更是充满情感的形象思维活动。(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调动你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记录下审美感知的内容,是抒情哲理文写作成功的起点,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这个意思。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2)

二、联 想 新 颖 方 生 动

少年作家韩寒曾经嘲讽同龄人“只会从小草中看出坚韧、平凡来”,话虽然有些尖刻,但它的确指出了抒情哲理文写作中存在着的思维定势的通病。所以写好抒情哲理文的第二个奥秘是要善于通过联想活动赋予抽象的情感、思维以新颖、独特的形象,亦即情思的形象化。

打破思维定势,联想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例如同样是从职业特点和奉献精神角度赞美老师,囿于思维定势的同学总是联想到“园丁”和“蜡烛”之类,给人陈旧之感,而下面这篇抒情短章则另开联想的蹊径。

心目中的老师   范静雅

心目中的老师是一阵风,一条河,一道永恒的风景。

这,是一阵清新的风,吹醒了迷失者的头脑,鼓起了失败者的信心。轻舞飞扬的,是那金色的未来。

这,是一条河。滋润的话语是水的柔,美丽的微笑是水的秀,清流的双眸是水的透。在这条宽容的河里,我们扬起彩色的风帆,驶向梦中的港湾。

这,是一幅风景。无青山相衬,却有山的伟大;无海洋相伴,却有海的宽阔;无红花绿草的点缀,却有“桃李满天下”的硕果!

这,便是我生命中的风儿,我心河里的水,我青春季节最美的风景,我心目中的老师!

“风”、“河”都是常见的自然景物,但作者将其与老师的作用联想到一起,就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联想新颖,抒情哲理文才会因生动而感染人。那么怎样力求新颖呢?还是先看一篇例文。

吾师表情录    周 艳

吾师皆三十而立之年,且业绩不凡,但细观其表,则各有春夏秋冬之异。

满面春风的是徐琼老师,红唇带着笑意,充盈着生机勃勃的气息。作为高中为数不多的女教师之一,漂亮的她更因亲切随和的表情,显出一份人面桃花的美丽。加上一口好听流利的英语,便使这满园春色定格为异国春景了。

风风火火是政治老师的性格,满腔热情犹如烈日炎炎,声音洪亮像暴风雨之雷鸣。全身心的投入,双目炯瞪,圆得和眼镜片不相上下;大嘴一张,话语便如夏日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迅猛快速。激动高昂的神情,兴奋的手势,入木三分的字迹,确实在课堂上燃起了一把火!

将唐老师选为硕果累累的金秋代表,是经过适当联想和细微观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取得了大丰收当然是喜盈盈喽!唐老师的面部表情也正是如此,平静时如秋风爽爽,但大多数时间里总让人觉得带着几分信心十足的笑意和喜气,犹如看到丰收的硕果。黄黄的皮肤是秋的颜色;胖胖的脸是秋的成果;不愠不火的态度是秋的风格。

被归入冬类表情的老师并非是冷若冰霜,只是缺乏丰富的表情,就像冬天白雪覆盖的大地,从头到尾都是一片单色调,偏还不是生机勃勃的绿色,而是白色。不过即使是冰山也埋不住地下的火种,虽然从曹老师大理石般漠然的表情上看不出热情,但行动却处处体现。看着整板的笔记,问着数不清的问题,温度自然上升。没表情算什么,习惯就好,况且即使是冬天,偶尔还有几支含笑梅花呢!

这篇习作是赞美老师的抒情散文,它的成功主要在于联想思维的新颖。

首先是联想的角度新颖。一般赞美老师,总是离不开“园丁”、“红烛”之类,其角度是职业特点和奉献精神,虽然比较恰当,但是很不新鲜。本文作者专取“表情”这一视角抒发情思,的确与众不同。

其次是联想的组合新颖。用季节来形容表情,严格说也不新鲜,成语中就有“满面春风”、“冷若冰霜”等词,都有联想在内,但把春夏秋冬四季组合成一个联想系统,即使不是小作者独创,但至少是罕见的,因此收到独特的抒情效果。

另外这篇习作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的联想物能与所刻划的老师个性和谐统一,外语女教师的温柔,政治老师的激情,其他老师表面上的平淡都因恰当地联想而传神,尤其是“即使是冬天,偶尔还有几支含笑梅花呢”等句更是情理交融。

转换角度、重新组合、体现个性都是追求新颖的有效途径。这就是例文给我们的启示。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3)缺!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4)

四、多向拓思出哲理

如果说形象是抒情哲理文的外表,那么情感和哲理则是抒情哲理文的血液和灵魂。有些语言文字水平较好的同学也存在写不好抒情哲理文的苦恼,他们为文章缺乏比较新颖或深刻的哲理而苦恼。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两条,一是积累必要的材料,二是处理材料时要善于多向拓展思维。

积累材料途径有二。一是阅历,在体验和观察生活中获取材料;二是阅读,在阅读书籍、报刊中获取材料(广义阅读尚包括网络、广播、影视等)。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的生活阅历有限,课外阅读也有限,因此写不好作文,更别说写出优美的抒情哲理文了。

其实,如果善于多向拓展思维,即使是有限的材料,也能写出丰富的作品;即使是人们熟知的材料,也能写出立意新颖、较有哲理的抒情哲理文。这里,我们就阅读和阅历两个方面各举一个多向拓展思维的实例来证明所有同学只要善于思考,都能写出成功的抒情哲理文。

阅读再少,肚子里总有几条成语、俗谚吧?一条成语,一则俗语就可以写出几篇文章。

比如“老马识途”。分析一下,老马的长处在“识”——有见识、有经验,但如果让老马负重物跑长途,非把它累死不可——那是千里马的事。千里马是人才,老马也是人才,于是可以立意写一篇《善待“老马”用其长》。

再分析一下,老马“识”的“途”是“旧途”,于是老马也就有了“保守”这个不足之处,这样又可以立意,写一篇《莫随“老马”走旧途》。

这样,第一篇谈合理评价和使用人才,第二篇呼唤破除对“老马”的迷信,大胆创新,不都是立意有“理”、立论新颖的好文章吗?

再比如人们常用“儿不嫌母丑”比喻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祖国儿女依然“不嫌(弃)”她的感情,但“儿不甘母丑”立意不是更高也更新吗?

生活阅历再少,总在学校运动会上或从电视转播的田径比赛中看见过运动员冲刺的场面吧?一个“冲刺”,联系生活去多向拓展思维就可以写几篇立意不同的抒情哲理散文了。不妨先看三位同学同以“冲刺”为题的短文。

              冲刺             吴瑜

紧张的比赛已接近了尾声,就剩下最后一个栏了,冲在最前面的那个黑皮肤的美国姑娘向人们展示着她充满弹性的肌肉和冲刺前那令人激动的动态美。“她稳获第一。”人们都这么想着。“哗啦”一声,栏板的倒地声惊动了人们,只看见那位被众人看好的金牌得主掼到了地上。巨大的惯性使她向前翻滚着,就在看台上观众的惊叹声中,后面的队员一个个冲过了终点。这一幕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发生在25届奥运会上的一幕。的确,就在冲刺的这一瞬间会有多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啊!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要冲刺的,冲刺的这一刻是令人愉快又令人紧张的,许多事就是在不经意间功亏一篑,令人顿足,我们渴望得到那红线拦腰的快感,往往就太过激动或太过轻视而败归,我想这并不能单纯地归属于“意外”,是吗?第一个越过终点是需要艰辛的努力的,而让“意外”不发生在我们冲刺的时刻花费的努力却要更多!

               冲刺           韦盛

他仍旧不停地跑着,虽然脚步已万般沉重。掌声、呐喊声、加油声如潮水一般——不是为他的,他知道。前方,三十几米远的前方,第一名正在冲刺——那周围的声音震得他耳膜有些痛,心里也有些痛。随着一阵更激烈的欢呼声,冠军撞了红线。他——最后的一个,却还有二十米。

该冲刺了,可是这能算冲刺吗?他问自己。在人们心里,只有第一名才有冲刺,他心里明白。运动场上,已经没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了;还有冲刺的必要吗?这无法成为辉煌的最后拼搏还有意义吗?!脚和心都已经很沉很沉了。然而就在他抬头看见终点正在不远的前方等待他的时候,他忽然感到全身上下有一股热血在涌动——一种即将胜利的冲动占据了他的身体。他使劲地咬着自己干裂的嘴唇,努力使自己的腿迈得高些,再高些!步子快些,再快些!终点,近了!近了!

他在心中呐喊:“让最后的一段路成为最好的一段路!冲刺,冲刺!”

             冲刺    严芬

一根红绳横在前方,也横在他心中。他为这次赛跑不知苦练了多少天;他要别人知道自己不是对别人唯唯诺诺的人,也是个男子汉。那些洒在跑道上的汗水是不会白流的,一定要亲自触摸那一段红绳……

那一段红绳象一团火,火苗在不停地摆动,他知道,那是在同他招手。火越来越旺,夺目而奔放,而他的腿越来越重,然而,他知道这已是最后的冲刺了。周围的呐喊声和那一团火交织在一起,拉着,拽着他向前冲。这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一团火,他要把那团红火也溶进自己身体中……

他已经触到那段绳了,迎着一片惊讶的目光,他挥舞着那团红火,因为他知道这也是心灵的冲刺。

前一篇《冲刺》,围绕防止意外导致“功亏一篑”立意,令人警省;第二篇《冲刺》,讴歌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催人振作,“让最后的一段路成为最好的一段路!”更是画龙点睛的警句;第三篇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这几篇短文都是比较成功的抒情哲理文。

由上可知多向拓展思维在作文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多向拓展思维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多向发散思维、纵向比较思维(不同时代事物、观念等的联系比较)、横向比较思维(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比较,如果是不同性质事物、观念等联系比较,则为对比思维)、逆向创新思维、内向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前后双向思维(逆溯原因,推想未来或结果)等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只要多揣摸多实践,一定会提高思维拓展能力。

抒情哲理文写作例话(5)

五、诗化语言成美文

    抒情哲理文给人以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它抒发情感,虽然不是诗,但追求诗的语言风格,形象而凝练;它表述哲理,不拘于议论文的写法,可以省略具体的论证过程。写抒情哲理文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特点。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景物描绘,一个富有启迪性的故事片段,其效果也许会大大超过烦琐的具体论证。

抒情哲理文写作中语言的诗化,总体要求是凝练和形象。

什么是人的幽默品质?理论家也许洋洋洒洒下笔数千言,而列宁说:“幽默是健康的机智。”这就是凝练。

什么是诗的含蓄风格?诗歌评论家也许下笔数千言洋洋洒洒,而艾青说:“含蓄是子弹在枪膛内的沉默。”这就是形象。

诗化你的语言,成就你的美文,除了凝练、形象外,还必须借鉴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现以下文为例略作说明。

菊的遐想(片段)

                          凤  群

那时,菊是自由奔放的精灵。

菊在山野中盛开,蓬蓬勃勃;菊在幽谷里盛开,摇曳生姿;菊在古驿道旁盛开,无拘无束。那时,古驿道上驶过官家的宝马香车,幽谷中响起樵子的粗犷山歌,山野里走来浣纱的村女。天特别蓝,蓝的令人心醉。四野苍茫,无边无际的菊肆无忌惮地倾泻着她们生命的激情,把整个秋季装点得分外绚烂与辉煌。

菊给了那时的人们以自由生命的启悟。

于是,被幽禁多时的官家小姐们从香车上雀跃奔下,惊呼着捧着一束束明丽的秋光驶向深宅宫苑;樵子的柴担上飘起秋的金色韵律;村女鬓角那一朵柔亮的秋色吸引了远处劳作的青年农夫那明如秋水的目光。田埂旁,一枚白色的野菊在他的木犁旁悄然开放 ……

第一,让动词生动起来,去追求动静变化,虚实相生。这段文字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充沛的情感、美好的画面外,下列句子中的动词特别传神:

菊肆无忌惮地倾泻着她们生命的激情(“倾泻”突出了情感爆发的力度)

捧着一束束明丽的秋光(“捧”比“摘”更能传达珍爱之情)

第二,避免使用常规表述,注意表达和句式的新颖与变化。例如文中“一束束明丽的秋光”、“鬓角那一朵柔亮的秋色”中分别用“明丽的秋光”与“柔亮的秋色”指代“菊”,顿时使表述生动起来。只用名词,无此效果。

第三,运用通感、移就等一般文章不常用的修辞手段(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当然也要适当运用),这是散文语言诗化的关键。要提高此能力,就必须注意向诗人学习。例如诗人戴望舒写晒太阳的感受:

我躺在这里,

咀嚼太阳的香味。

由于用“咀嚼”将肤觉转化为味觉感受,所以新奇生动。本文中“飘起秋的金色韵律”也用了通感手法。

同学们作文时如果注意了以上几点,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优美、精致的抒情哲理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