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苏散

 昼三夜二205 2018-10-11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四两(12g) 甘草炙,一两(3g) 陈皮不去白,二两(6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证治机理】本证因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而成。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气郁不舒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苔薄白而不腻,说明湿邪不明显而偏于气郁。风寒在表,宜用发散之药祛邪于外;气郁于里,当用理气之品解郁于内,故治法以解表与理气并行。

【方解】本方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既可解表散寒,又能理气宽中,一药两用,切中病机,用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解郁,是为臣药。君臣相伍,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可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十四)胸脘痞闷,虽因于气郁,但亦与湿滞有关,故佐用陈皮理气燥湿,一可助君臣行气以除气滞,二可燥湿以针对气滞所致津停。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合,则行气而不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辛温疏表与理气行滞相伍,表里同治,重在解表。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附方】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紫苏叶一钱五分(5g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各4g 甘草炙,七分(2.5g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各3g 川芎五分(1.5g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症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鉴别】香苏散与加味香苏散皆可治外感风寒而兼有气滞证,后方乃前方加荆芥以助苏叶辛温解表之力;加防风、秦艽、蔓荆子以疏风除湿止痛;加川芎祛风止痛,生姜辛散解表。故后方辛散解表止痛之功强于前方,宜用于外感风寒较重而兼有气滞者。

【方论选录】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汪昂《医方集解》)

【方歌】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