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思索

 听雪楼75iz4v14 2020-07-18

October 11, 2018

提到南北朝,大概便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北魏孝文帝这么重要的人物。毕竟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孝文帝拓跋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改革都是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在汉族沙文主义者看来,这个历史大事件大概可以被他们吹嘘几千年,毕竟一个游牧民族,作为北方汉地的统治者,却从各个方面完全接受了汉化。相比之下,后来汉化程度也非常高的清朝满族也未能达到孝文帝改革这般彻底。毕竟满族人尚留下来‘爱新觉罗’,‘叶赫那拉’ 这些姓氏,而孝文帝拓跋宏却让所有的鲜卑人连姓氏都完全汉化了。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沉醉于那些如烟的往事里无法自拔,一些稍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其实知道孝文帝这次改革因为动作过大,加之后来的南征耗费过大,结果孝文帝驾崩后整个北魏也随之分裂为东西两魏。然而这类观点却依旧跳不出‘治乱循环’这一历史理论的牢笼。因为他们以为朝堂之上,便是整个天下。但小小的明堂却也不过是整个历史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皆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其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年的鲜卑统治者不惜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也要不惜余力的汉化呢,要知道当年鲜卑统治内部其实反对的声浪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那些和柔然作战的北境鲜卑军人。由于军事作战的需要,他们在生活及行为方式上,也是更接近于鲜卑人早期的特征的,因此他们也是反对孝文帝这一举动的主要群体,而同时他们也是鲜卑政权的统治者之一。但对于孝文帝而言,汉化确实是一条不得不走下去的不归路。

首先而言是经济因素,嗯 没错,就如同当年克林顿在竞选是骂老布什说:‘笨蛋,问题是经济!’一样,当孝文帝看到北府的军人抵触改革时,内心一定也是如此抱怨的。因为虽然鲜卑人也是从北方草原来的胡人,但是到了孝文帝时期,鲜卑人的政权已经完完全全经由官僚系统来统治了。而对于农耕区域而言,能够不扰乱农时,按规定时节收税的官僚系统很明显是最不坏的制度。因为与五胡乱华时期北方胡人政权依靠武力掠夺百姓这种方式相比,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采用的,是较官僚系统而言更混乱的包税人制。所以在技术不发达的的南北朝时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财政税收上,其实都没有更好的方法。不过对于刚刚建立政权的鲜卑人而言,官僚系统的好处,已经是让他们欲罢不能。特别是鲜卑王室,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奢靡的生活,这是马背上辛劳的日子无法比拟的。

官僚系统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的大范围移动物资。而这对于一个疆域不止于一城一地的大帝国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毕竟鲜卑人已经不能像管理草原一样,粗放的管理农耕区域了。游牧时期的鲜卑人,可以赶着牛羊在辽阔的草原上移动自如,而马背上的牧人在危险之时也能立刻变成控弦的骑手。但要维系庞大的农耕疆域,就需要正规的军人驻守在农耕边疆了。这时候就不能依靠骑兵长途跋涉去各地救急,而是需要驻地的军团就地解决问题。

而驻扎在各地的军团,自然是需要稳定的补寄的。毕竟没有补寄的军队不仅仅没有战斗力,还有着炸营,以及反叛的风险。因此需要补寄就需要有组织的人员及设备来运输物资,以及有组织的人力来维系运输物资的道路。这所有的人类活动,都需要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管理来达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建立起成熟政权的少数民族都必须要依赖官僚系统来管理其政权的原因之一。

而要维系起官僚系统,并且让官僚系统正常的运作,信息便变的十分重要了。因为官僚系统最重要的特点便是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模式,维系这一模式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文字,以及能够承载文字的载体。而要达成在辽阔疆域内这一系统能过正常运作,文字以及合适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所有的政令也需要通过文字才能无误的将信息传达到帝国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文字的载体也需要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不受影响。古罗马之所以可以管理那么庞大的疆域,可以使用埃及人发明的草莎纸来承载政令也是原因之一。而后来草莎纸因为莎草这种作物灭绝而无法生产,可能也影响了古罗马政府统治其庞大的疆域。而汉文明所创造的纸张,以及和纸张相应的笔墨技术无疑是那个时代承载信息最为有效及可靠的载体。

而要管理庞大的有生产能力的汉人,以及掌握各种技术的汉人,能够和汉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吸收汉人进入鲜卑政权的官僚系统中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管理汉人及汉文明这个问题上,无疑使用汉人组建的汉人官僚系统是成本比较低的一种选择。

于此同时,汉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从秦帝国开始就积累了长达数百年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因此对于鲜卑人而言,与其从新开始来摸索一条新的官僚系统管理模式,不如就地取材,采用汉文明这套模式来运作其官僚系统。对于鲜卑人而言,重新开发新的模式不仅仅成本高昂,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这种认知。因为鲜卑人在发展过程中,大概没有接触过除了汉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不过一千年后的蒙古人变不受这种格局的限制了,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在西进过程中,也了解了各个文明的统治方法,因此后来的元朝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汉化程度最轻的少数民族政权,因为其不必依赖汉文明来驾驭其官僚体系。

而孝文帝汉化改革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维系武力的需要,也是这部书的作者所提到的。许多传统观念会认为北方胡人善骑射,而汉人善步兵,因此北方胡人对汉人有着先天的武力优势。当然,这一点正确也不正确。因为从单兵的角度,自然是骑手对步兵有天然的优势。但自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汉人对骑兵的运用就已经不输北方胡人了。特别是骑兵军团这一军事上的新物种诞生后,汉人的骑兵已经能够做到对北方游牧民族碾压的态势了。

以三国时期为例,当时经过汉末黄巾之乱以及多年诸侯纷争的汉地已经是十分孱弱,但是在曹操的组织之下,汉人的骑兵军团却依旧能够北征乌桓,并且大获全胜。这主要的原因就是骑兵军团是组织十分严密的军事组织,其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是近身肉搏,而那时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还停留在用骑射的方式流动骚扰作战。而军团近身肉搏的杀伤力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被证明是最恐怖的。就比如斯巴达的职业化步兵方阵能够在波西战争中力挺波斯百万大军,并且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横扫希腊。而瘦小的罗马人亦是通过职业化的军团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

而东方的骑兵军团,在经过长期的军事化训练后,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已经是一人一骑的胡人所无法匹敌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骑兵冲锋战法,这一战术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是所向披靡的。但是要发挥出军团的战斗力,就需要有组织的长期训练。这就意味着一大群士兵以及马匹需要长期的补给,斯巴达之所以可以维系步兵方阵的长期训练,是因为他们奴役了大量的黑洛士奴隶来从事生产。而罗马之所以能够维系庞大的职业军团,是因为其西西里以及埃及可以生产大量的粮食,并通过地中海的航运运输到帝国每个角落。而在中原汉地,要保持骑兵军团的长期训练,同时还需要配套的管理技术来有效的训练骑兵的相互配合以及统一指挥。这些都需要有效的官僚系统来运输庞大的粮草供给以及对军团的管理的。

与此同时,在管理地形多变的汉地,仅仅是骑兵无疑是不够的。因为在河流湖泊众多的中部地区,在山脉连绵不绝的西部地区,最适合作战的其实是步兵。而对于步兵的管理,无疑只有通过官僚系统才能够达成了。因为步兵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其人数往往要多于骑兵,而这在管理上无疑是一个挑战。鲜卑人若想要管理庞大的汉人步兵军队,无疑是需要依赖汉人的官僚系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