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康平辽金历史研究之旅回顾(一)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康平法库微同城制作

来源:辽金文化在康平

不仅仅是康平,就是在辽北甚或再扩大到整个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这样一个广袤的范围里,辽金时代都是当地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特殊的地域因素以及由这个因素直接导引的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的影响所带来的结果,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辽金文化都已成为这些地方引为骄傲的历史光荣,而这种光荣感的获得,又是与多年以来考古与历史研究学者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分不开的。

康平辽金时期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对本地境内辽代墓葬的清理与发掘方面,这也是康平辽金历史面貌得以展现和被世人所知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与史料中向来缺少对康平域内史迹记述的现实也有密切联系(当然也不排除现在考古与历史研究的现实水平与认识状况的因素)。《辽史》与《金史》中,很少找到与有关康平境内辽金遗迹对应的材料,只有《辽史▪地理志》中对祺州城的几句寥寥记载,《金史▪地理志》中对咸平府庆云和荣安两个县更为简略的记叙,此外再无所记。在这种情况下,田野的考古发现成为人们认识康平辽金历史状况的重要渠道,与之相关的田野踏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不过范围大小和组织规模有所区别罢了。

康平姜家沟出土石佛造像

康平的历史研究直接源于田野的考古发掘。1973年春天,在县城西郊顺山屯的山岗上,当时铁岭地区文物组负责人辛占山先生(后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已故),带领刚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在铁岭文物组的孟庆忠(后任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现已退休)等人,依据调查来的资料,挖掘了时间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约中原商周之际)生活居住址。这处遗址的发掘开康平历史研究与文物考古之先河,时至今日,顺山屯遗址所揭露出十万文化面貌和学术影响仍在中国考古学界闻名遐迩,出土的陶器形制被作为以康平地区为中心的包括内蒙古东部在内的东北西南部青铜文化的一个类型而被命名为“顺山屯类型”。在那之后不久,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为完成这一工作,从1979年年开始,当时铁岭地区的六个县各抽出一名文物干部,与地区文物组的同志一起,在省博物馆派来的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全地区各县乡镇村屯逐一进行考古调查。康平县当时派出的文物干部是张少青,他当时的身份是康平县文化馆文物组的一名普通干部,当时的县文化馆文物组也就他一个人,这也是那是整个康平县专职搞文物工作的第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人。

康平姜家沟出土石菩萨造像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平县西关屯乡的姜家沟曾出土一批滑石雕刻的辽代佛教造像,这批佛造像共出了9尊,全部都是用乳白色的滑石雕刻而成的。其中佛像7尊,菩萨、力士像各一尊。这批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佛头上的肉髻都是采取横竖线条阴刻成螺发,肉髻低矮,正面呈三角形,中嵌一髻珠。袈裟厚重,衣纹繁复已趋程式化。台座基本都是椭圆形,莲台置于束腰六边形的三层基座之上,这几件造像线条自然流畅,雕刻手法质朴写实,人物造型丰满安详,是辽代佛教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现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厅里还有姜家沟出土石佛造像的展出。此外,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华》的画册上,我们还看到了这批石佛造像中的三尊佛像具体形象及规格数字:石菩萨像,宽19.3厘米、高26.4厘米;石座佛像,宽9.8厘米、高21.6厘米;石武士像,宽13厘米、残高30.9厘米、残高30.6厘米。这批时刻可能是某座寺庙内供奉的

康平姜家沟出土石武士造像

康平辽金时期考古发掘的第一铲是在1980年春文物普查时对沙金台乡张家窑林场墓群众一座坍塌古墓的清理发掘,在后来的清理报告中,这座墓被列为1号墓葬。沙金台张家窑林场墓群1号墓的清理发掘使人们第一次从实物的角度看到了康平辽代文化的丰富性,因为从这座墓葬出土的一件鸡冠壶和带盖壶的形制在以往的辽代陶器考古编年中,位次全都靠前,或者竟是辽代建国以前属契丹时期的遗物。虽然这个发掘规模很小,仅限一座墓葬,但这一发现却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辽宁考古界,人们对康平的辽金文化底蕴给予了刮目相看般的礼遇,从此,康平的辽金考古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座墓出土的器物在铁岭博物馆展出以后,社会反响更超出考古学界,康平辽金文化的面貌第一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对张家窑林场古墓的注目与重视,全在情理之中。

(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