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塔》之联想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18

《屈原塔》之联想

         倘说到中国诗人的伟大,在苏轼的心目中,屈原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见解。屈原不受儒家之束缚,《楚辞》很幸运“躲过了”孔子的修改,故没有弄成道德的说教。三国、魏晋、唐宋皆有受《楚辞》的影响,直到清末民初的文学家胡适、魯迅、林语堂等。这些人杰出,乃是不为儒家建设所束缚,天才能解脱一切束缚教条。后来文学的赋,直接导源于《楚辞》。

       贫穷也可以是一种浪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

“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源于屈原的精神。贵族不是指财富,是指精神。财富可以有暴发户,精神从来没有暴发户!

      《诗经》选的是北方的诗歌,《楚辞》选的是南方的诗歌,“楚辞”不是当时人叫的,是后人定的。楚,辞,二字分开。楚,地方;辞,文学作品。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不妨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如《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遗风成竟渡,

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

就死意甚烈。”

苏轼又在《竹枝歌》中云:

“乘龙上天去无踪,

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

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

满船哀唱似当年。

……招君不归海水深,

海鱼岂解哀忠直。”

       苏轼历经贬谪,在"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了大半人生的光阴。不过在写《屈原塔》时是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23岁,距屈原死1337年,苏轼当时青年才士,意气风发,两年前已成为进士,时年冬天侍父亲苏洵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即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不搭介的地方上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讶之际遂写下了《屈原塔》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关系,中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后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追求理想节操的神性。相比楚地的民俗民风来说,更能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地写作,而是赋之于精神史诗的追溯。投粽子和竞渡龙舟不是凑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苏轼用反衬的笔法来提升议论的力度。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气贯之。屈原持志不移,宁死不屈,质本洁來还洁去,与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均不待言而自喻。

        在苏轼的眼中远远仰望屈原,他像个神,不似一个凡人,神仙、精灵一般。实际政治他都清楚,他能升华, 他精明,能成诗,他高瞻远瞩,他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家可以写实,照样可以在写实中浪漫而虚实相生。当你只有找到精华中的精华,那整个精华就是你的,如果味不出精华中之精华,那整个精华你又何能懂?苏轼心有灵犀,清楚屈原的精华在哪里。

        倘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从全能的造物主的预定上说,冥冥之中,这首诗好像就是上帝对苏轼人生今后遭遇的一个预言,启示了苏轼未来的人格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不媚时俗的态度,以及从生存、生活、生命的理想追求,虽遭受各种打击,身处逆境而绝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了乐观豁达的生存哲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绝对的绝望产生盼望!

        悲情与崇高的交集,可謂"悲欣交集"。苏轼与屈原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以诗文和独特的人格成为时代的高峰,他们虽然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是那么的相同,不同是他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相同是他们在人性的基础上都向往崇高的神性。而这种崇高都是建立在个人的悲情之上,这种悲情源自于他们对自身人格的尊重和神性的严肃。

        说完了苏轼的《屈原塔》,我们再说说屈原的《离骚》。屈原是在残暴、肮脏、卑鄙的政治环境中写出了这种高洁优雅的长诗。

      《楚辞》源于屈原,绝于屈原。他守得住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脱去凡胎,换成仙体。

        诗是永恒的,屈原要借此吐出一口政治上的怨气,这界限的度得把握的精准,得牢靠、无差错。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有时也会越界,在政治的苦难中不予直骂直斥,写一首诗,悲中华,哭英烈,但托寄于艺术。

        屈原遭遇不幸被诬告,却出《九歌》,就是亮明自己的身份、态度给人看看,他分得清政治、生命、诗歌的分界线。他是苏轼人生学习的先辈。

        屈原官至三闾大夫,他博闻强记,治国手段了得,善谈论,善辞令。对内与楚怀王商量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各国诸宾,楚怀王立宪令,由屈原起草,大臣上官靳尚妒忌屈原已久,设法偷出屈原未定稿的宪令草稿。在楚怀王面前说其坏话,巧舌得通俗又高明,似点燃地狱之火,说屈原每写一条,就言:“除我之外,谁能写得出?”楚怀王不悦,放遂屈原,屈原恨靳尚谗言,又恨王糊涂,乃賦《离骚》。我们似可以这么说,《离骚》是中国最早的“伤痕文学”。

        人各有志。屈原诗,乃作品。他的死,也是作品,是一种自我完成。倘若屈原的死是为楚国而死,是殉国。那么,放大开来看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为"地上的天国"而死,殉人类的罪性而死,气度雍雍!

        苏轼明白屈原写《离骚》,写《九歌》是屈原人生思想的精华,虽隔时空,但心灵相通,在宇宙的频道中,惺惺相惜。"能受天魔真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苏轼是否受屈原之灵感?把酒临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从苏轼的"遗世独立"中可以寻觅到屈原《桔颂》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闭目自慎,不終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苏世独立,于浊世中保持清醒,根深蒂固,不媚時俗。

        倘说政治、生活、爱情都成功,可以是伟大的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政治、生活、爱情都失败更可以是伟大的文学家,中有屈原,西有但丁。

        每个大艺术家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作为社会动物,必然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表明自己的某种角色。如屈原、但丁、陶渊明、苏东坡,不管说与没说,都能让人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感受出来。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然永垂不朽,苏东坡亦然明了"苏世独立"而"遗世独立”了。倘说屈原是平面的天才,那么,苏东坡是否可说是立体的天才呢?因为苏东坡是在屈原的平面基础上立起来的,奇妙的是,在时空的“空明流光”有端午、中秋两大节日,且都离不开这两个"士子"的辞文。什么叫士?说文解字曰:"推十合一为士"所以从望文生義的意义上说,凡称得上"士"者,就是分散的耶稣。形尽神不灭!

《新约全书》没有说过吗?“为什么向死人堆中去找活人呢?——他不死了,他已在坟墓里站起来。”

         学隶:苏晋云2016、6、8于京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