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云斋散文 || 路 || 说说户庄村的那些事

 溪云斋 2020-07-18
      

作者:路◆版面设计:豆丁◆图片:路

说说户庄村的那些事

户庄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西北角,与前营乡交界处,西邻关帝庙,南邻张洛庄。“户庄"是由很久以前一位姓“户”的人家最初在此落脚居住而得名,后来各姓氏都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搭棚造屋,在此长期生活,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户庄村不算大,但孕育着诸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乃是物华天宝上空飞舞,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生产队那会儿,人称“大力士”的连安,身背石碑,牙咬七十多斤的一袋粮食绕打麦场地转三圈都不嫌累。铁匠周保庆、周保中、周保义三兄弟手艺精湛,他们打的铁锄锋芒利刃,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找他们做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兴修水利那年,群众在村北头挖出一双靴子,此靴足能装五升粮食那么大,据说是连氏武官的随身葬物。此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跪着都比站着的人高大。

有一年发大水,户庄村东头忽然冲下一白龙王爷的木制雕像,虔诚的村民忙在此处盖起一座神庙,称白龙王爷庙,从此,香火不断。如果天旱久不逢雨,村民们只要在白龙王爷雕像前烧香求霖,或把雕像小心翼翼地挪到太阳下,顿时就会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从天而降。这一奇观,给户庄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白龙王爷雕像也成了千古之谜。

户庄村有两棵皂角古树,一棵在村东,一棵在村西。树下各有一口古井,井水不深,但很甜,东西两头居住的村民都把井水担到家里做饭吃。皂角树高二十米左右,粗得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听老辈人讲,这树载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没有电扇的年代,户庄村人一到夏天,农闲及茶余饭后,三五成群,就聚集到大皂角树下讲皂角树上发生的桩桩神话故事,听得是出神入画,渴了,打桶水喝,清凉甘甜,如痴如醉。皂角树每年五月份开花,十月份果实成熟,皂角子药用价值很高,为村民造福甚广。这两棵参天古树虽久经风雨,历尽沧桑,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现在仍供人们乘凉纳闲。两口老井,用它那甘甜清凉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它们不但是村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是户庄一大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户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说户庄村的那些事)

户庄村土壤肥沃,绿树环抱,灯火兴旺,人才济济,一片繁荣,这一切与一位老党员、老干部息息相关。他勤政爱民,清政廉洁,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事迹像首壮烈的歌,响遍商酒务镇的各个角落。他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共产党人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这位老干部名叫路老末,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受尽欺压。新中国成立后,身心受到百般摧残的他在鲜艳的红旗下迅速成长。1950年春,他被群众推选为高级社社长。1957一1958年,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大炼钢铁,任小营守风寺钢铁厂厂长,后又调往赵庄乡军营村担任支部书记。他在军营村任职期间,户庄村民强烈要求他返回原籍任户庄、张洛庄、宦庄等几个村的支部书记。

回老家工作,路支书为不辜负众乡亲的厚爱,劲头更足,精力更旺,他号召全民学习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为防止水旱灾害,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使农壮牛肥,处处兴旺发达。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又在三个自然村建立了小学,以户庄村为中心建起了初中及全县第一所农村高中。

路老末,一位普通的农村干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为党为村民立下了汗马功劳,铸就了不朽的功勋!大德无碑,大道无形,老支书的刚直不阿甘于奉献的精神让人民群众把他刻上了心碑,人们怀念他,纪念他,学习他,使他的这种精神及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淳朴善良的户庄人借助老一辈的睿智,以白龙王爷的神奇雕像为荣,以千年古树古井为傲,以老支部书记的优良作风为榜样,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不屈不挠的伟岸雄姿迎接朝阳,大踏步地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

路艳红,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人。酷爱文学,喜欢让心灵浸透墨香,努力寻觅适合自己的沃腴之地来绽放芬芳。

随缘用稿:

随缘投稿溪云斋,缘份微信号:xue99900fei

请保持原创首发无烦扰品味,与斋结缘篇勿起他意,扰心请自担责。稿费看读者缘意,缘结70%与您。余与低于十元及一周后续缘勿念,留于斋用。缘系请加微信号:lba67u5。

来应是客,去亦是友,得遇便是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