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失败燕太子丹藏身辽阳桃花岛 战国末期,直面秦军席卷六国的虎狼之师,为挽救国家危亡,燕太子丹派荆轲赴咸阳刺杀秦王赢政,结果,荆轲谋刺未成身死,却招来了赢政的复仇大军!太子丹功亏一篑,加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荆轲刺秦,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太子岛 秦国大军压境,燕国寡不敌众,燕王喜与太子丹避难襄平城(今辽阳市)。政发下毒哲,即便“搜山检海”,也必见太子丹人头而后快,太子丹自此亡命天涯,以致在今天的辽宁境内留下了藏身之地诸多传说。 那么,太子丹亡命,究竟落脚何处?据顾奎相、冯永谦等权威专家考证,太子丹的最后藏身地,在古襄平城东太子河中的一座沙岛(古称桃花岛)上,即今天的辽阳沙砣子村。站在沙砣子桥上,望千年如故的滔滔太子河水,谁能想到,这块河中沙洲竟藏匿了一位燕国太子;这片寂静土地的上空,千年前曾掠过一片改变历史走向的风云。 太子丹逃亡路线神秘莫测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不必赘言。悬念在于,太子丹是如何选择逃亡路线的?秦军又是如何追捕的呢?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荆轲刺秦失败的情景: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算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何此语一出,无异将太子丹乃刺秦主谋的身份告白于天下,等于直接宣布了太子丹的死期。 获知荆轲刺秦失败的消息后,燕王喜与太子丹自知大祸临头,父子俩匆忙逃离都域“蓟”,奔往辽东襄平避祸。燕国的都城蓟最初在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州,后迁至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燕子丹逃亡辽东,当时大体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北京出发,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进入今辽宁的建昌、北票、朝阳地区,再转折去襄平,后来曹操征乌桓走的就是这条路,不过这条路有些绕弯;若想抄近路,就直接进入辽西走廊,从兴城、绥中一线直奔襄平,此路虽近,却时常受海潮侵袭,一片水乡泽国,水之深浅诚如史载“深不载舟,浅不通车马”。不过以当时太子丹的惊恐心态看,他已慌不择路,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燕国刀币 那么,假设太子丹抄的是近路,他是直接从蓟经辽西走廊逃到襄平城的吗?史无确载。不过由辽宁地区流传的有关太子丹的传说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看,太子丹很可能是逃逃停停,在秦军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东躲西藏,而四面追杀、分进合击的秦国追捕大军也是四处打探,秦军的追杀路线似乎不是一条从“蓟都”到“襄平”的直线。 例如,距辽宁兴城海滨12.5公里,距陆地最近处仅7.5公里的觉华岛(辽金时的称谓),唐宋时代称桃花岛,为何叫桃花岛?据传,太子丹刺秦失败后,乘一瓣桃花逃亡于此岛,春季来临时,此岛桃林遍布,蜂嬉蝶舞故名桃花岛。太子丹乘“桃花瓣”渡海绝无可能,有人推测,这传说中的“一瓣桃花”,是不是一叶形如桃花瓣的独木舟呢? 以沙砣子村为核心,周边地区近些年来多次发现秦军使用的武器。稍远一线如庄河的桂云花乡,在20世纪70年代初,庄河公路段的修路工人在桂云花乡修公路时,在2米多深的夹杂乱石的黑土层中发现了一柄赵国青铜剑,经郭沫若鉴定此剑被命名为“春平侯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所属地域看,“春平侯剑”本不该出现在东北地区,此剑之所以在庄河地区出土,在专家看来,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秦国攻灭赵国后缴获此剑,在随后攻打燕国、攻取辽东的进程中,秦军将士不慎将此剑遗落于庄河桂云花乡。史载,秦军大规模攻打燕国有两次,均与太子丹刺奏有关,秦军的攻击线路也多半是太子丹的逃亡线路,这就不免引发世人猜想,难道庄河桂云花乡当年也曾是太子丹的一处避难之所? 秦代青铜矛,上有刻有秦相吕不韦的名字 在临近辽阳沙砣子村的周边地区,更是不断发现当年秦军攻燕的历史证物。例如,在抚顺博物馆内,珍藏着一把秦国青铜矛,矛上刻有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大名,此矛显然是由秦国铸造并由秦军带人辽境的。而抚顺到辽阳,也就112公里,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 又如,在本溪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把越国青铜剑,经考证得知,这把越国剑是在楚灭越、秦攻楚的战争中被秦军缴获,后带入辽东地区的。这把古剑的发现地在今本溪火连寨镇的王沟玉岭,本溪距辽阳不到70公里,自驾车抵达,一个半小时足矣。冯永谦先生说,在沙砣子村,发现的秦代青铜兵器更多,说明当年秦军曾登岛搜查过。 秦军人辽就是为了抓捕太子丹,依据上述考证,秦军为抓太子丹可谓处心积虑,几乎是织构了一张天罗地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荆轲谋刺而“目眩良久”的秦王政对太子丹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古今学者判定沙砣子为太子丹殒命地 关于太子丹藏身沙砣子村的这段历史,古籍中也是多有暗示的。如明朝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明确点到太子丹藏在桃花岛,现在辽阳市的史学工作者普遍同意这一说法。夏天先生在《衍水悲歌太子丹》一文中说:“传说今辽阳城东门外水中央的沙砣子村,便是太子丹捐躯的地方。” 辽宁历史学会会长顾奎相先生认为,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率其精兵退保辽东郡,太子丹也尾随而来。太子丹到辽东后,没有留在郡治襄平(今辽阳)城中,亦未隠身军伍中,而是藏身于衍水之滨(“丹匿衍水”)。燕国设立辽东郡是在燕昭王时,治所在襄平,到燕王喜时,已过了半个多世纪,襄平的防御能力已颇具规模了,这时燕国退守辽东的军队也多精兵强将,所以,辽东郡燕兵抗衡远道而来的秦军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事实上,率兵追捕太子丹的秦将李信当时并未攻破襄平,燕国此后又存在了五年之久。显然,太子丹在燕军尚有抵抗实力的情况下离开襄平不只是迫于秦军追杀的压力,还有来自内部的原因。 辽阳太子河(衍水) 据史书记载,燕军到辽东郡后,代王嘉(即赵公子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如此穷追紧逼,是秦王仇恨太子所致,现在要是杀了太子献给秦王,可解秦军追剿之困,而社稷可以得到保全。”顾奎相先生指出,想杀太子丹以解秦军之围者,绝非代王嘉一人,可能还包括太子丹的父王燕王喜。司马迁在记述此事时是这样写的:“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行水中。”这里的“其后”,就是代王嘉写给燕王喜书信之后。很明显,太子丹是受内外双重压力所迫,为保全性命以图东山再起,オ隐匿于衍水的。可惜,太子丹避过了秦军的斧钺,却没能逃过他父亲的屠刀。昏庸的燕王喜听信了代王嘉的馊主意,派人上岛杀死了太子丹,并将其头颅献给了秦王。有关太子丹之死,有人说他是被逼自缢的,也有人说他是被灌醉后斩首的…说法各异,不一而足。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