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沙金乡张家窑村的张大户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沙金乡张家窑村的张大户

在张家窑村西崖下,有一块平地,平地西缘是常年流水的小河,河水是从距此地约200米远的上游张家窑水库流下的,河水西岸是峭立如壁的石崖。河流曲折成S形,这块平地像八卦图的阴阳鱼,如今这块平地被村民开成耕地。民国时期,这块耕地上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张姓地主,张家窑村名与这个张大户(地主的名字无人知晓,姑且这么称呼)有关。

张家窑西缘,沟内住着张大户

张家窑村建村较短。根据《康平县地名概览》一书介绍,民国初年,河北一张姓窑工首先在此开炉烧制砖瓦,故称“张家窑”。在这简短的一段话阐述了村名的来历。那么这位姓张的窑工和本文中的张大户是不是一个人?后来这位张姓窑工发展如何,经历什么样的坎坷经历,我们不得而知。带着疑问,我们向张家窑村的李宝和老人进行了采访。

李宝和

李宝和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进院门,院子整洁,青堂瓦舍,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人家。庆幸的是,他的老母亲也在家,今年已经90高龄,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体格硬朗,精神状态很好,她思路清晰,记忆里很好,说起往事仍有条有理。通过采访,得知很多张大户的情况。

张家窑村南有一座通向敖力营子的大桥,桥东南有很深的黄土层,非常适合烧制砖瓦。张大户就在大桥东南边建起砖窑,烧制青砖。以前住户大多使用青砖建房,青砖有耐风化的特性,但是比红砖多了一道程序,砖烧好后不出窑,往火热的窑里倒水闷,火红的砖受水冷却变成青砖。从采访中我们发现,《康平地名概览》讲的张姓窑工就是这个张大户。按照一般的故事思路想:张大户开了砖窑,有了钱,买田置地成了最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张大户建砖窑烧出的砖不对外出售,而是自己家建房使用。这说明,张大户是有了钱之后才开始建窑烧砖的。那么他的原始积累从哪里来,是逃荒至此之前就有了积蓄,还是到此地后,开荒占草种地掏得了第一桶金。这个已经很难得到确切答案了。

据李宝和老人讲,他小时候去大桥南边割兔草,还看到不少青砖,这是当年烧窑时留下的。李宝和老人还记得张大户家的房子的样子,三趟房子,墙外是青砖砌的,墙里是泥垛的,墙厚有1.5米左右。前窗户台上能放一个酱缸,里面还能躺一个人晒太阳。住人的屋子没有后窗,是为了防止胡子偷袭。大门又大又厚,里面用好几个木桩插着。张大户家,养着炮手,前趟房是炮手和家丁住。后两趟房是主人住……

上游张家窑水库,河道呈S形,四个炮台建在两岸

张大户家住在河沟里,两面是陡峭的崖壁,房前房后也被弯曲的崖壁挡着,崖上树林茂密,以张大户住宅为中心,在崖上四角建有炮台,这就是所谓的“响窑”。当时沙金地区,胡子横行,有当地的胡子也有外来流串的胡子。张大户如此布局也是用心良苦,安全起见。从侧面印证了张大户在当时应该非常富有。沙金地区十年九旱,不像康平东部河套地区富有,当地老百姓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造成这里老百姓当胡子的人很多。他们农忙种地,农闲放下锄杆子拿起枪杆子去外地抢东西,这也是生活所迫。

张大户在当时社会上很吃得开,黑白两道都有朋友,很少有胡子到他家砸窑和绑票。

张大户为什么把家安置住在沟里,而且离张家窑水库很近,当时虽然没有建水库,但是一下大雨就有洪水汹涌而下。说来也怪,张大户家从来没有被水淹过。

据当地人讲,到了雨季,一发大水,张大户就往河里扔猪肉半子,洪水涨到院墙高了,就不涨了,不管水多大,也冲不到张大户家里。

张大户的做法有点像祭河神,他本人信风水和鬼神之说。他家前面有一口井,现在仍然能找到这口井遗迹,按照阴阳理论来说,这口井就是阴阳鱼中的阴阳眼的所在。

张大户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可否和他家的住宅风水有关尚不能确定,但是,张大户本人勤劳聪慧是一定的了。建国后,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拥有这么多家产的张大户受到冲击,他们举家迁往黑龙江,据说连夜搬走的,金银财宝拿不走,就埋在房前的井里,改革开放后,张大户的后人从黑龙江来到张家窑寻宝,有的人说啥也没找到。有的说他们找到了故意没说。当地也有人来张大户家附近寻宝的,但啥也没找到。藏没有藏宝也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张大户搬到黑龙江偏远的地方,躲避政治运动,说明他有一定的洞察力。

张大户后人都在黑龙江,具体他的子孙都叫啥名,张宝和老人也记不起来了,只知道张大户有个孙子叫张忠,也已经不在人世了。

现在河沟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再好的风水也保不了人的世代安宁,一座座红砖红瓦的宽敞明亮的民房在崖上整齐地排列着,历史告诉人们,好的富民政策才是老百姓的好风水!‍‍

老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