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图老故事】碧空银龙之歌 ——从业电力工作四十年漫记 作者/刘桂五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碧空银龙之歌
——从业电力工作四十年漫记

我可爱的家乡昌图,拥有人口百万。在县外从业者有几多,尚不得而知。我是饮招苏太河水长大的,在外从事电力工作已逾40年,虽无令人称誉的业绩,但自感无愧家乡父老养育之恩。

流入辽河的招苏太河的一个支流的源头散落着一个村庄,叫八家子。爷爷说,祖辈在这里开荒占草有八户人家,因而得名。

儿提时,爷爷经常提醒我不要忘本,山东省菜州府平度县胡同刘家是我们先祖的老家。高曾祖那辈挑筐闯关东,世代农耕,历经四个朝代,我是第六代传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年兵荒马乱的年月,我出生在这个农民家里。

我记事的时候,家乡已沦为伪满统治,逼农民“出荷粮”,抓青年当“国兵漏”和当劳工,以及说不清的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当亡国奴的滋味永生不忘。1945年“八一五”光复那年,我家得了一场窝子病,爷爷、奶奶和叔叔在四天内相继故去。土地撂荒,家破人亡,我被迫辍学务农。贫病交加,爹妈带着我们兄妹在自家那片土地上挣扎度日。

1948年初,家乡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穷苦农民翻身做主,土改、互助,家乡呈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于是我有机会于1948年5月考入昌北中学就读,恢复了学业,我由衷地感受到解放的喜悦。在昌北中学读书时恰是我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受过苦的农村孩子的纯洁心灵被迅速地唤醒,逐渐地树立起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革命目标。那时,真可说是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工作,立过功受过奖。同学们选我当学生会主席,参加了辽北省学联执委任组织部长。1948年末,作为辽北省学联代表成员参加了东北学生首届代表大会。

1948年12月,中共昌北县委决定组建新青年团组织,先在中学组建,我首批加入新青团,当了团干部,后当团总支书记。1949年秋,辽北辽西两省合并后,我作为辽西省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东北新青团首届代表大会。1949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团组织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学习成绩不断地有所长进。在昌北中学学习的两年,那是我政治启蒙时期,在那里确立了我一生革命的方向。老同志的教导,教师们的教诲,同学们的帮助,亲人的支持,厚实的情谊,我永远也不能忘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人们将在旧社会遗留下的废墟上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幸福的新生活,建设强大的新国家。

中学毕业,我于1951年初被分配到长春电机高职就读,学送变电专业。在高职,我仍担当学生会干部,搞了许多抗美援朝的社会活动:抬伤员、慰问伤员、献血、歌咏、演剧、下街道宣传等。另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学好专业知识准备为国家建设服务。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国家恢复时期建设任务也胜利完成。从1953年起,大规模的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了,国家急需人オ,我们于1953年8月提前毕业,我被分配到“506工程”建设工地。

“506工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原苏联援建的141项重点工程之一,它是建国后首次建设22万伏超高压大型输电线路工程。当时,位于吉林市郊的丰满水电站,经过恢复建设将增长发电量,而鞍钢经过恢复建设将增产钢材需要增加强大的电力供应。“506工程”是把丰满电厂的电力及时输送到鞍钢去的输变电工程。这项工程的施工单位是东北电业管理局下属的长春送变电工程公司。此时,该公司在长春只有留守处,领导层、职能人员、工人队伍全部赴施工现场,指挥部设在沈吉铁路线梅河口。我们三队一工地设在草市。

到工地的次日,一位师傅抱着一叠图纸来找我说:“照图做的模板,为什么组装起来不合牙?”我随他去木工棚核对,经计算发现图上尺寸有错误。通过调度电话请示指挥部得以改正。中午,一位运输班长问我:43号塔基用的砂石各多少立方米?我手里没有任何资料,无法作答。经了解,43号与45号塔基同型号,商议后,决定照45号同等数量运料。

原来,施工现场有技术纪律,材料设备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都要经过技术人员认可才能使用。本来,应由工地主任兼专职技术员定这种事,但他去施工三班现场尚未回班。

第三天早上,工地王主任回来了。他突然告诉我,把行李放在一辆马车上,同一位测工抬一架经纬仪去施工三班,下午两点多钟到驻地。王主任走另条路已先到达。喝碗水,便一同去现场。那青纱帐里边是一片没人深的高粱地。在王主任指导下,开始测量作业。八月伏天,骄阳似火,过晌时分,无风无云,如蒸似烤。高粱挡住经纬仪视线,需沿测量方向把高粱稞分开一条通道。高粱叶片把我的脸、臂割成无数细伤口,满头满身的汗水流淌下来,杀得伤口穿心地刺痛。黄昏收工,抬着工具返回驻地,连说话的精力也没有了。

此后,我作为王主任的助手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过基础、组塔工序以后,开始架线。前两道工序,每个塔基便是一个施工点。架线工序则不然,它是从丰满向抚顺地区翻山越岭地经过300多公里展放铝制的电线,且架到塔上,宛如由施工大军舞起一条银色的巨龙。时值隆冬。施工段处于苍石一带高山大岭之中,积雪过膝。我负责电线压拉、跳线制作和观测垂度。每天翻山几回,寒风凛冽,工具沉重,爬山一头汗,作业满头霜,日出爬山顶,日落才下山。最难耐的是下山后坐上大卡车,山路颠簸一两个小时才到驻地,湿透过的棉胶鞋整个冻硬,很难从脚上脱下来。一个多月鞋未曾干,手脚全冻伤了。

1954年1月工程竣工。东北电管局在抚顺召开庆功大会,我作为工地五位代表之一前去参加,这是一种奖赏。

“506工程”建设,使我掌握了线路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在工人师傅群体之中,相互协作,同呼吸共命运,成为群体中之一员。也许因为我出身于劳动农家吧,没感到食宿的不便,没感到笨重劳动不可承受,没感到气候和自然环境恶劣而耐不住。我经受了进入社会劳动的洗礼,以能够参加此项工程建设感到光荣。

抚顺301厂是全国最大的电解制铝厂,它也是苏援141项之一。铝和钢一样都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冶金工业俗称“电老虎”,意即耗电甚多。要它增产则必须保证电力供应。为此,国家计划从抚顺电厂到301厂新建一条22万伏输电线路。1954年6月开工建设。

此项工程建在繁华的闹市区。为了生产设施和居民的安全,路径要尽量避开工厂、民房,还要跨越公路、铁路、通信线、电力线等设施,因此转角点多,交叉跨越多,孤立档多。这是施工中要解决的新课题。竣工验收检査发现,孤立档的电线垂度普遍偏大,超出公差。经过复测,座谈讨论,没找到原因。所用工艺方法是沿用“506”工程指挥部制定的方法。但“506”工程路经田原山野,孤立档极少,故没反映出问题。于是,我从理论计算入手推敲所用工艺方法的科学性。分析之后发现,原来用直角尺经量测定孤立档里的电线长度的工艺方法错误地把档里的电线长度增加了一小段,而电线的垂度与长度的立方幂成正比,致使孤立档电线垂度增大、超差。

为纠正此种工艺错误,我建议:把直角尺量定档内线长法改成用垂球量档内线长法,简称垂球法。就此,我写了一篇文章,从理论分析到垂球法的应用,介绍新的工艺方法。迅速地在国内同行中推广,并列入施工规程之中。

1955年春,我参加了长春市劳模大会,荣幸地获得长春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长白山西麓形成源头蜿蜒于中朝两国边境的界河一一鸭绿江,流到丹东附近入黄海。沿江上溯近百公里的秀丽山间,有一座混凝土大坝横亘在鸭绿江上,那是30年代建成的一座叫做水丰的水电站。50年代中期,中朝两国扩建了电厂,増加了发电量。国家批准一条22万伏、2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把增产的电力输送给鞍山地区,这是继506工程之后第二项大型工程。公司组建工程处下属四个工地承担此项工程的施工任务。我任工程处技术负责人。从前,只负责一段工程的技术工作,现在要担负整个工程的全部技术责任,工作进入了新的层次,新的领域,担子加重了。

该工程1957年6月开工,1958年1月峻工。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超过“506”工程。“506”工程每月完成工程量3.5公里,而此项工程则达到7公里,提高一倍。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管理也规范化了,受到上级表彰。但是,工作的现状,令我想一些事情;全线职工,日出即作,日落才息,风餐露宿,爬山卧雪,付出了艰辛劳动,那么,诸多笨重的体力劳动,难道不可以寻找到好的办法减轻吗?这成为我以后为之奋斗的工作目标。

“大跃进”开始了,那时我任阜新至青堆子一条22万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指挥部主任工程师。时值1958年冬,工程进入架线工序。一天,我去青堆子附近的机械化工区现场搞机械放线试点,挑灯夜战,收工已是夜间10点多钟。刚回到驻地,传来电话:阜新附近一工区夜间架线,塔倒了,塔上三位作业工友不幸献身。我们连夜赶去,处理事故,全线停工。

电力部主管全国电力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叫电力建设总局。该局1959年初召集全国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方面专家20余人,在北京开会分析事故原因。通过检验,原材料没问题,施工方法是传统的,也没问题,设计是按现行规范做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在分析会上,我发表一个计算公式,按此式计算结果表明:把电线拉紧一小段长度,此电线中的拉力随着线长变量的三次方幂增加,是个惊人的数量。而设计铁塔时没计算这一因素,设计规范也无此具体规定。我发表的公式,把事故原因从定量到定性的说清了。

为了挽救停工待命的工程,电力建设总局总工赴现场组织力量对已安装于工程上的铁塔做真型试验之后,把原设计的塔与基础固定连接改造成绞接式。重新复工建设完竣,运行至今。

此后不久,修改了设计规程,我发表的公式表述的结论被纳入新设计规程之中。从此,全国再没有发生此类问题。当我建立起架线档里的电线长度的变量及其伴生的电线拉力、垂度的变量数学关系之后,我就联想到一系列的架线施工中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有关问题。于是,我在《电力技术》连续发表数篇论文,一时间,引起学者和专家们深入研究架空电力线机械计算问题一股热潮。

60年代中期,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国民经济复苏。鸭绿江上的水丰发电厂上游,集安附近,中朝两国合建的云峰水电站即将竣工投产。国家批准兴建从云峰至首山22万伏输电线路工程。又是一项大型工程,于1965年7月开工建设。

该工程,从长白山中部起,沿长白山脉经过集安、桓仁、本溪一带到达鞍山地区的首山,全长300多公里,穿越陡峭的高山大岭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人烟稀少,道路不畅。这里曾是30年代杨靖宇将军率领队伍打日本鬼子的地方。工程施工遇到前所未有的艰难环境。要在连绵300多公里,覆盖着茂密森林的高山之巅错落有序地开岩造基、布设上干座高大的铁塔,数十万吨的材料人工搬上山,架设电线犹如在高山峻岭之上、碧空白云之间架起300多公里的银色巨龙。既是无比的壮观,也是少有的艰难。类似的困难,在“506"工程,水鞍线工程也遇到过。多年来工程建设者们一直在酝酿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那时,我30岁出头,在长春送变电工程公司任副总工程师,云首工程现场指挥部工程技术负责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我查阅大量的外国资料,提出了通过技术革新改革施工面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带领一批骨干力量,搞了一场“技术革命”。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电力建设总局派来电影制片队,拍技术革新成果记录片,取名“五朵金花”。这部可放近一个时的记录片拍成的时候,那场“大革命”爆发了。真正看到这部片子,那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不久,职工和家属们集聚在大礼堂,看见他们自己获得的宝贵成果,一片欢声笑语。那个令人兴奋的场面,在我执笔记述的这一刻,仿佛就在眼前。

云首线工程施工中,道道工序实现了工艺改革,达到了改变施工面貌的预定目标。革新成果十几项,电影记录片是把技术经济效果更显著者摄取五项,取名“五朵金花”。这五项是:

1、同沈阳风动工具厂合作,应用引进技术制造的手提式内燃凿岩机,一人携带登山作业,甩掉了大锤铁钎式笨重劳动,提高工效,施工安全。

2、参考国外技术,同设计单位合作经上级批准采用金属基础。此种基础的重量只及以往混凝土基础的十六分之一,又可拆散组装,易于搬运。省体力、省投资。

3、内拉线抱杆组塔法。这是我的首创。塔位处于高山之巅。传统的向地面打拉线的组塔法不适用了。于是,我设计一种把拉线打在塔身上的组塔方法。冲破了高山之巅组塔传统方法的障碍,创造了一套轻、巧、快的新工艺,填补了一项工艺空白,很快推广到全国,至今广为利用。

4、前面写过,架电线犹如耍巨龙。在那高山密林之间冰天雪地之中数百上千人,要数百公里长的“巨龙”,那是一种怎样情景啊!壮观可是笨重。发达国家已经走出架线艰难的困境,采用机械化了。可是,我们自己没有制造大型机械的能力,国内又无产品,也不能进口设备,我们结合自己的机加能力,参考国外资料,制造出相当于发达国家40年代末期使用的装备,实现了机械放线,开始突破架线的困境。

5、电线制造长度一根通常为600米,输电线路由三根并行的电线构成,300多公里长的线路约需近两千根制造长度的电线连结成三条通长的电线,连结头该有近两千个。以往连结头用水压机压接,一台水压机上百公斤,冰天雪地翻山越岭地抬上百公斤的水压机去压接电线,那也是相当艰苦的作业。我们研究采用了爆炸压接的新工艺,甩掉了笨重的水压机。在施工现场上,随着一声轰鸣,眼见一缕青烟,有声有色,这一声宣告:别了,笨重的家伙!

云首线工程,施工工艺改革,惊动了国内同行们,许多专家们走进偏远的长白山区,前来施工现场,参观取经。电力建设总局还组织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

1978年首季,震惊中外的全国科学大会在首都北京胜利召开了。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以“科学的春天”的命题在大会的书面发言,使人感到令万物苏醒的春天来到了。我有幸参加了吉林省科学大会。会间,我获得由大会转发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奖项就是“内拉线抱杆组塔新工艺。”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财富,而转化的手段便是科学技术活动。可以说,工程技术人员的天职在于搞“转化"。

1988年,我的一篇论文,获辽宁省科协授予的优秀论文奖。

我获奖的文章,利用电线机械计算的一般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一套公式,通过计算分析回答解释了工程中发生的未曾有人解决过的技术问题。我记得:1595年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工作者,那表明我从1953年以来在长春送变电工程公司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工作的劳动成果的社会确认;1985年,电力部、机械都联合授予“元绵辽50万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奖,那是对我作为东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管理处处长有效劳动的社会认同;然而论文,则别有一层意义,那是表明我在本专业技术学术活动领域达到相当水平的社会认定。

我国超高压输电线的最高电压,在50年代为22万伏,70年代为33万伏,80年代初开始达到50万伏一一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平。我有幸参加过三种电压的国内第一项工程建设。较长时间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生活自然非常艰苦,但也锻炼人,特别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尤其如此。我一方面深入现场调查以寻求电线精细的安装工艺,尽力把安装误差控制在国标之内。另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以求定量论证超标对工程影响及其限度。我研究的结果写了篇叫做《垂直排列相分裂导线的驼载问题》的论文,发表于《辽宁电机工程学报》,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被辽宁省科协评为优秀论文,《电力技术》也予转载。

我在研究电线机械计算的一些问题的过程中,感到格拉茹诺夫教授的计算方法,值得推敲:电线不是刚体,而弹性体用抛物线式计算电线张力,当输电线路处于翻山越岭的状态下,计算结果将产生相当大的误差。为追求真理并引起同行们注意,我发表一篇《关于架空线弹性力学计算问题》的文章,此文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收入1964年论文集中。这篇文章指出:架空线支持点不等高的状态下(此类大量存在,抛物线式误差可达30%),用抛物线式推导出来的“代表档距”,在架空线支持点不等高状态下,是不存在的。我建议:抛弃抛物线式的计算方法应改用精确计算法。随着电脑的普及,这项建议已逐步得以实现。

此篇论文,成为我1982年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主要论文。1985年我晋升为教授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

由于诸多因素,我没机会上正式大学,总感到自己知识不足。六十年代初,被调到长春送变电工程公司机关工作,我如饥似渴地念夜大,除提高本专业知识外,我还攻读外语。1962年为赶编杆塔施工研究班的教材,我从原苏联《电站》杂志上,译出一篇《倒落式抱杆》一文,不久被我国《电力译丛》刊用了。以后因工作需要我又译过日文的多篇资料。1992年我从日文资料中翻译20多万字的一本《架空送电线路复合光缆》由“辽宁电机工程学会”出版,发表在《辽宁电机工程学报》上。我被选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变电专业委员会成员、辽宁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送变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架空送电线路复合光缆工程,于1991年10月投入运行,至今效果良好——无维护量、无故障。接着于1994年第二项工程亦投运良好,总长度达120公里,为国内最早、最长的复合光缆工程。近年来,全国同行经常来东北电网参观考察,此项技术正在全国推广,它是当今世界一项新技术。

1987年,我任东北电业管理局副总工,分管电力网基本建设技术及管理工作。我在完成工作当中,着重致力于新技术地推广,亦即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在我进行前述的送电线路复合光缆这样全国领先具有世界水平且具广泛、深远影响新技术项目推广的同时,我还搞一项“锚桩基础”新技术的领导和推广工作。

支撑着线路铁塔的混凝土基础,若座落在高山岩石上,施工的劳动强度大,费工费钱,有志的工程技术工作者一直在寻求革新方法。1965年,我在搞云首线工程时,曾用过金属基础,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耗型钢较多,难于大范围推广。90年代以来,我们经过大量试验研究,一种锚桩基础试用成功。这种基础是:在坚硬或不坚硬甚至地表下有裂隙的岩石上,用特制的风钻打成10厘米直径4-5米深的圆洞,把连结铁塔的地脚螺栓置于洞内,向洞里灌满水泥砂浆,养生硬化即成。此项工艺是用获得专利的专用工具施工,省力、省工、省材料。混凝土量只有以往基础的数十分之一,造价只需七分之一。每一公里工程将节省万元。东北电网每年建设22万伏、50万伏输电线路数千公里,节约投资将是可观的数目。现在已经在近百公里的线路工程上推广使用。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经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取得更大的经济技术效益。

近些年来,由于从事新技术推广的成功,自己也感到有些欣慰,并获得了国家特殊津贴。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我将继续努力劳动,争创多一些的社会效益。因工作需要,近年来我先后去日本、美国、瑞士、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新加坡等国进行考察访问,学习到有关高新技术,感到充实许多。

如果说,从业电力40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了些有益的工作,首先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同事们的无私合作,也与贤内助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我爱人侯玉璞是我中学同班同学,她在沈阳医大儿科毕业后,终身奉献在医务战线上,任主任医师、儿科教授,1995年离岗。我长期奋战在施工现场,她支撑全部家务,并且精心地抚育三个孩子健康成长。大女儿爱红获吉林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现在日本陪读,女婿刘晶在日本东京筑波大学已获得博士学位。长子爱卓正在瑞士攻读博士,大儿媳奚小丹获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也去了瑞士。小儿爱谦是土建工程师,儿媳是会计师。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效力。

我可爱的家乡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家乡人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家乡的巨变,给我们在外工作的儿女极大鼓舞。我们绝不能辜负家乡父老对我们的期待,我和我的子女们,要为富民强国奉献出一切,愿可爱的家乡更加美好。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