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赠君一法决狐疑”中,哪个是入声字?(古典诗词格律)? 感觉有蛮久没回答诗歌方面的问题了,都是闲扯七里八里的东西。 这个问题其实挺好回答的,找出句子中几个入声字,写在下面就可以了。 这句诗中,“一、法、决”三个字都是入声字。 好了,那些只要答案,不喜欢看来龙去脉的同学可以关闭了。 我这次先把答案写了,后面再写如何分辨入声字,看不看随便你们。 省得你们老是说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入声字标出来了,但是你下次还会问这种问题吗? 作为一个讲格律专栏的人来说,这样回答问题肯定是不够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专栏里也讲过入声字,这里还是就这句诗来讲一下,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到底为什么要、又该如何区分入声字。 只有掌握了方法,学会自己解决并且不断运用,诗词格律知识才能真正地长到脑子里,在创作的时候就“下笔如有神”。 入声字的概念古诗词的用韵和我们今天不一样。 元朝占领中原,将原来的官话,驱赶到了南方成为方言。中原元明清官话和唐宋时期官话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宋末年的《平水韵》成为唐音宋调的音韵标准,我们今天遵从的新韵,是依据普通话发音来判断发音的高低和韵母。 《平水韵》将汉字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个音调,普通话就是“一二三四”声,这个大家都知道。 古话中的“平”分为“阴平、阳平”,对应现在的“一、二”声,比如“飞”就是“阴平”,“肥”就是阳平。而“上”声对应现在的“三”声,比如“匪”,“去”声对应“四”声,比如“废”。 实际上“平上去”三声就已经对应了我们今天所有的发音,“入”声原本就不是以音调高低划分的,而是以发音短、促、狭来区分的。 在后来入主中原的北方话没有这个概念。 原来的那些入声字就根据音调“一二三四”声自动进入了“阴平、阳平、上、去”四个声调。 实际上就是把入声字的概念去掉了,所有的字都按照音调来划分,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了——这就是“入派三声”。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现代人不能区分入声字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区分入声字呢?还是因为格律。 格律诗的规则是使用平仄划分汉字音调之后组成格式,其中平声就是“平”,而“上入去”都是“仄”声。到了今天,我们使用新韵的话,自然发“一二”声的就是“平”,发“三四”声的就是“仄”。 入声字有“一二”声发音的字,但是在古韵中属于仄声字,这就会造成一些格律诗在古韵中合格,而到了新韵中就不合格了。 所以,入声字是学习格律诗的难点。 如果你不学习格律诗,这个概念可以说完全没有意义。 所以但凡对入声字有疑问的人,一定是在学习格律诗创作——只有这些人才会发现古诗中平仄格式和今天读音不同的地方。 搞清了整个问题的来源和产生问题的人,那么我们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判断入声字了。 我们如何快速判断入声字首先,任何一个发音的字都有可能是入声字,这是因为“入派三声”的规则。 其次,入声字的发音是急促的,每当看到这样的字,带有爆破音,尾音急速下沉这些发音的字,我们就要特别小心,心存怀疑。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前面说到有这方面疑问的人必然是学习格律诗的人。那么这一点就是充分利用格律诗平仄规则来确认入声字。 这三点,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个七七八八。然后再拿出终极法宝,查韵书。 经过这样一套流程,想忘都忘不了了。下次再遇见这个字,自然就能很快判断出这个位置的平仄。 例子判断就拿这句诗来说,“赠君一法决狐疑”。这句诗中的入声字,要如何判断? 我们为什么要判断入声字?如果纯粹只是为了知道,那么查表不就得了?上面说了,我们要知道哪些字是入声字,其实是为了搞清楚平仄,进一步搞清楚整句诗的平仄规则。 这句诗我们用现在的普通话读出来,“仄平平仄平平平”,学习过格律知识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句子的平仄问题在哪。 一个律句的基本原则是“相替”,我们看到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确实是相替前进的,所以这是个律句。格式是平起平收格式,原始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我们也知道格律诗中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三平尾”。 所以,我们就有充分地理由怀疑这个句子的第五个字的古今发音不一致,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入仄声韵——因为一个成熟的格律诗人,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 第五个字是“决”,在新韵中发第二声,但是根据上面的判断和这个字的发音(急促),这个字肯定是个入声字。 只有这样,律句平仄才合理。 傻办法和经验积累法这个律句,我们也只需要判断出这个“决”字是入声字就完成了平仄格律的验证,才能够在首句成立的情况下推出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并进行验对。 而“一”、“法”这两个字是入声字,对于我而言,则是来源于在读其他格律诗时候的积累,并不能从这句诗里面反映出来。 “法”字“三”声,本来就是仄声字,而“一”字在新韵中“一”声,容易被判断为阴平。不过在第三位置,可平可仄,对律句不造成影响,所以仅仅在这个句子中,是无法确定为仄声字的。 当然,它们的发音都是“短而急促”的,不过没有关键平仄位置的辅助确认,不能下定论。因为入声字的辨认是为了搞懂格律,所以在不影响格律的时候,是不是入声字,问题并不关键。 不过诗读得多,总有可能在其他格律诗的关键位置碰到这种和今天发音平仄不一致的情况,到时候再确定,或者查韵书核对就是了。 总之,对入声字的判断,查韵书是傻办法,但是绝对靠谱。依靠经验积累是好办法,但是需要对格律烂熟,多方映证。 其实这句诗还不典型。 像上次讲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个典型的在四位置上的“节”字是入声字,发仄声,才保证了律句的平仄相替。 这样的就更容易判断了。 最后,附上白居易这首《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全诗: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挺有意思的,大概是元稹对一些事情产生了疑问,白居易对他说,你管他个茄子,等着吧,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