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俊 “南风北去吹不停,心儿悠悠飞康平。 夜里常做相逢梦,泡子鱼跳声声清。” 这首发自内心的小诗是我思念第二故乡的真实写照。因为我在那里度过青春岁月,留下了永生难以忘怀的一段真情。 王喜俊 那一年我18岁,从沈阳80中学初三毕业,于1968年9月15日和本班45名同学一起戴上统一发送的毛主席像章和大红花,坐着大卡车,在夹道欢送的人群热烈的目光中,从沈阳启程向最艰苦的广阔天地一一康平进军,插队在三台子水库边上的东关公社泡子沿大队。 从第三天开始,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知青就和社员一起下地秋收,稚嫩的手握着镰刀割高粱、谷子、劈苞米、捡棉花;肩挑土篮子往场院运粮食,每天都是汗流满面。 当地社员都很纯朴善良,都心疼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下乡的头一个春节,青年点有两名同学的被褥因炕热烤着了,社员们硬是凑钱做了两套崭新的被褥送来,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所以社员谁家有困难,知青们也都愿意主动去帮。 1969年7月21日上午,我和同学们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大队副主任王世杰跑过来急促地喊道:“不好了,社员王振堂的媳妇在县医院生孩子大流血,刚才医院打来电话,让我们去输血救人!”听到这一消息,同学们立即放下农活,我把锄头一用,当机立断地说:“输血我去!”接着同学们也都纷纷报名。我们坐上大马车飞快地赶到十几里远的县医院,这时病人正处于昏迷状态,经过化验我的血型正对号,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把袖子一撸,抢向前去让医生输血。400C鲜血从我俩的血管里流进了农民姊妹的身上。病人转危为安,生命保住了。 献血的那一刹那。我们啥也没考虑,想的就是救人要紧,可是这件事却惊动了全村。公社和县里广播站还派人采访我俩,《铁岭日报》还登了这件事。患者家属和乡亲们送来鸡蛋、活鱼等好吃的让我俩补养身体。许多婶子、大娘的眼里还噙着了泪水,夸奖我们做了件大好事。那种亲情真令我感动。直到回城后,乡亲还来沈阳看望过我多次。 转眼间,那一段知青生活已成了历史,可是那段与农民在一起真诚相处的情感一直让她梦魂萦绕。我是在农村,在农民那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一一情感,乃至确定了我一生做人的准则。 作者:于1968年9月下乡到康平县东关屯公社泡子沿大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