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8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主持,姚广孝和解缙进行编纂,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更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成书在永乐六年(1408)。当时朝廷把社会上一些精英分子召集在文渊阁里进行编书,据说当年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人员有将近3000人,整个编纂过程整整花费了四年时间。

《永乐大典》并不是一部丛书,而是一部类书。类书就是将各种书上一些片断的材料进行分类、集中、汇编,包括天、地、人、物、事。《永乐大典》是用“韵”来编排的,汇集自古至今几乎能够搜集到的书,大概有七千多种,把这些图书中有价值的片断进行抄录,其中包括14世纪以前一些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自然科学,还包括一些宗教,各方面丰富的资料都被囊括进去了,因此其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古籍的原貌。

从中国版本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籍版本分为刻本、抄本、稿本、活字本等。在中国古籍版本文献学当中,刻本、活字本和抄本三类最为难得,而像《永乐大典》这样的抄本更是稀世珍宝。

《永乐大典》的外观非常精致恢弘,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显得格外庄重。书衣正面的左上方粘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粘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一册所属的韵母,又题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母的第几本册子。

整部大典是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注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母、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体看起来短装美观,朱墨灿然。《永乐大典》的每页朱色的边栏都是手工绘制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朱丝栏”把每半页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页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

《永乐大典》的三亿七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无一错误。大典中所绘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细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如此精湛的画面,在中国历史艺术史中地位颇高。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永乐大典》一直存放于皇史宬,雍正时又移存翰林院。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典只剩9800多册。大规模的散失是从咸丰十年(1860)开始的,那些官吏知法犯法,监守自盗。《永乐大典》被官员们偷出宫后,有的被洋人高价收购,加剧了它的流散,到光绪元年(1875)只剩5000多册,20年后再清点,竟然只有800册,而到宣统元年(1909)仅仅剩下64册,也就是说现在仅存的只是5.8%。。据考证《永乐大典》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毁的,而地点确确实实是在翰林院。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围攻英国使馆的义和团发生了冲突。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在冲突中成为战场。据《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拿火把跑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起了大火,排积成行、亿万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外交档案(影印版)记载,英国使馆在大火当中移走的大典有330多册,随后归还给中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大部分又被总理衙门给瓜分了,只剩下64册。这么恢弘的一部书,被掠取得所剩无几,非常令人惋惜。

《大英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