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中记载的临床验案与治疗传奇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9


通过讲述用药治疗所获得的效果,是令人信服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这方面,医药书中有大量的临床验案,这也是古今中药传信运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用卖饼家的蒜齑大酢治疗“咽塞”病,令其吐蛇(可能是蛔虫)。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入本草。无独有偶,后魏的医家褚澄(? -483)也用蒜治疗过一位吃白瀹鸡蛋过多的病例,结果吐出了十三枚痰涎裹挟的鸡雏,翅羽爪头俱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他个人用药的验案。例如他用巴豆治愈一例因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的溏泄。用牵牛子治愈一位贵夫人的疑难肠结病。这些李时珍的用药验案已经脍炙人口,而且事实证明确有其效。但是在本草中,像李时珍这样如实记载个人治疗验案的情况总的来说不是太多,而一些名人的治疗案例、情节曲折离奇的治疗故事却常可见到。从趣味和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传奇性故事更具有吸引力。

皇帝之名不可谓不大,但他们对医药学未必是专家。皇帝信巫信鬼的并不少见,古代巫药残余始终阴魂不散。按照巫药的原则,人的发、须、爪都有神力。因此唐太宗在他的大臣李绩患病、医生认为需要人的髭须灰治疗的时候,他就自剪髭须,烧灰赐服,并让李绩以之敷痈疮,据说马上病就好了。所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剪须烧药赐功臣”。这个故事传到宋代,当宰相白夷简生病时,宋仁宗也仿效唐太宗,剪髭给他合药治病。这次是否获得效果,史书无载。但宋仁宗本意是以“表朕意”,也就是一个政治家表达宠爱臣下的姿态罢了。本草记载这些真实的故事,原本想提高人须治病的可信性。但尽管皇帝相信,后世医家却并不感兴趣,所以本草书中也没有再出现剪胡子治病的记载。

治疗名人病的验案,效果自然大不一样。因此本草中对名人治验尤其关注。例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曾经得过暴下(急性水泻),请国医也止不住。欧阳夫人就说:市上有人卖治泻的药,才三文钱一帖,非常有效。欧阳修说:我们这样的人脏腑和市人不同,不可服也。他夫人没有办法,就买了药,和国医的药混在一起让他服用。结果一服而愈。欧阳修知道真相后,召卖药人给予厚赠,并问所用药物。卖药人犹豫了许久,才说出实际上只用了一味车前子。车前子是利尿药,为什么能治水泻?因为利尿之后,清浊自分,水泻自止。有这样生动的故事,车前子治疗急性水泻的功效就容易传播了。

关于“梨”的功效,有一个颇为生动的故事:北宋末的名医杨吉老,医术甚精。有一士人得疾,恹恹不乐,去拜访杨吉老。杨说:你的热证已极,气血全消,三年当患疽死,没法治了。士不乐而退。后来这位士人听说茅山一道士,医术通神,但不肯露出他的医术。于是士人就换上僮仆之衣,到茅山拜谒,愿意当道士的仆役。道士喜留,让他在左右服侍。过了两个月,道士觉得此人不同于一般的仆役,就问他从哪里来。士人这才说实话。道士笑道:世间哪有医不得的病?诊过脉后又笑着说:吾也没药给你,你可下山买好梨,日食一颗。鲜梨没了,取干梨泡汤,和渣吃光,病就好了。士人按法食梨,一年复见杨吉老,已是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杨氏大惊,说你一定是遇到了异人!士人以实相告。杨吉老于是整衣冠、焚香望茅山设拜,自责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到家。像这样的故事,不仅突出了梨能治消渴内热,而且也是寓意深刻的警世故事。

本草中药物的故事各不相同,但看起来都言之凿凿、妙趣横生。如果再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原来某些故事还有相同的类型和不同的版本。

晋代祖台之《志怪》有一则用马尿治症瘕的故事:有个主人和他的奴仆都患了同样的心腹痛病。奴死,解剖后腹中有一活鳖。以各种药投鳖口,都没法让鳖死。有人乘白马看热闹,马尿掉在鳖上,鳖就缩头,于是用马尿灌之,鳖即化成水。主人于是服马尿而愈。这一故事,在《续搜神记》中情节又略有变动。同样是主、奴皆病腹瘕,奴死剖腹得一白鳖。此鳖不惧任何药物,故被系于床脚。一客骑白马来探,马尿溅鳖,鳖惶恐走避。试以马尿灌鳖,须臾成水,故以后用马尿治腹瘕。

另一则故事见于宋《开宝本草》记载:过去有人患症瘕,死前遗言,令开腹取病。结果得到一病块,坚硬如石,还有五色文理。有人说这是异物,就将其削制成刀柄。后来因为用此刀割“三棱”草,结果那石刀柄就消化成水了。于是知道中药三棱可以治症瘕。 和上述故事非常相似的是青黛治噎疾。据《广五行记》记载,唐永徽(650-655)中,绛州有一僧,病噎(可能是食道癌),数年不能吃东西。临终时他命其徒在他死后剖开他的胸喉,看什么东西作怪。其徒遵命开其胸,得一虫,似鱼而有两头,遍体都像有肉鳞。放虫人容器中,跳跃不已。大家戏投各种东西,但都被消化光。这时正当夏季,蓝草茂盛,正用之做蓝淀,一僧就放蓝淀到器中,结果此虫绕器而走,须臾化成水。后世相传蓝淀水能治噎疾,就是根据这个传说。

以上三个故事有某种相似性,都是病人死后解剖得到病原,又都是靠偶然接触某药,才知道什么是病原的克星药。从这类故事,可以发现药物传信的故事原来也有一定的套路。

还有一类故事,情节大致是某人得了绝症被遗弃,结果因为吃了什么野物,把病治愈。其中最有人情味的是《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瓜洲渔人妻得痨疾(大约是肺结核),受传染而死者数人。有人为隔绝其病,将此女活活钉在棺材里,弃棺于水,流至金山。一渔民见棺感到奇怪,打开一看,内一女子还活着,就带回渔舍,给她多食鳗黧(鲡)鱼。后来竟把她的病治好了,并娶此女为妻。

有的药物可能针对它的几个功效有几个故事。例如木瓜,南北朝的时候它被看成治转筋的神药。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人患转筋,只要喊木瓜的名字,或者写出“木瓜”二字,转筋都会停止。所以当时的人干脆用木瓜树做拐杖。

这确实有点巫药的味道。但是后来《本草纲目》转载的木瓜治筋急故事就似乎真实得多:广德人顾安中,患脚气,筋急腿肿。他坐船时见船上有一袋东西,就把脚搁在袋上,渐觉不痛。向船夫询问,才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地道药材宣州木瓜。另一个版本的同类故事是说此人患足痹,因靠在船的袋子上,等他登岸的时候,足痹痊愈,路走得很好。问袋中何物,原来是木瓜。木瓜酸涩,按中医理论,多食酸,令人癃(小便不利)。为了说明这个功效,《本草纲目》引了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中的一个故事:太保刘仲海,每天都要吃蜜煎木瓜三五枚,和他同伴的数人都患淋疾(小便不畅)。结果请教罗天益。罗说:吃酸太多引起的,只要不吃就好了。木瓜涩尿的事也让清初郑奠一遇到了:有个大官僚乘舟过金陵,喜欢木瓜的芬馥,买数百颗放在船上,结果满船的人都苦于不得撒尿。医生以利尿药无效,就请郑奠一去看病。郑闻到四面都是木瓜香,就笑着对大家说:撤去此物,尿就出来了,不必用药。于是把木瓜全扔进江中,一会儿,大家就能正常小便。木瓜真有这样厉害的涩小便作用吗?历史上两位名医都遇到同样的木瓜涩尿病例,是巧合吗?

有的故事,曲折迂回,让人不得不信。例如有一个关于赤小豆的故事:宋仁宗曾患痄腮(腮腺炎),命道士赞宁治疗。治法很简单,取赤小豆四十九粒为末敷之即愈。有官员任承亮在旁亲见治疗过程。后来任氏自患恶疮濒死,尚书郎傅永给他用药立愈,也是用赤小豆。任承亮后来过豫章,见一个医生治胁疽疗效甚捷,就对医生说:你莫非用了赤小豆?医吃惊地拜求说:我凭此药养三十多口人,希望您不要再说出去。这个故事巧妙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赤小豆治好了三个人的病,而是起伏跌宕地烘托了赤小豆治疮肿的功效。

上述故事是真是假,还是真真假假,难以确考。这些故事都比较平实,至少看来不像是神话,比较适合药效传信。但是,在本草书中,最多见、也是最离奇的是许多关于药效发现的神话传奇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