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声虫:千年来唯一有记载的模样

 风过竹笑 2016-06-10

文/卫扶离

应声虫,似乎是专门寄生在人体内的一种怪虫。人说什么,此虫就在喉咙里(或腹里)跟着说什么(一说是应声附和),所以有应声虫寄生的人,得的病称为“应声病”,简称“应病”,这种病在唐宋之时似颇为常见。

应声虫:千年来唯一有记载的模样

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洛阳有一士人患应声病,向张文仲求治。此人乃当时名医,给唐高宗李治医过风疾。他苦思了一夜,想出一个法子。拿出《本草》让士子诵读,开始的时候应声虫还一一应声,当读至此虫所畏惧的药物时,它就不应了,再读其他药时,应声虫却又应声了。于是张文仲就取此药和为药丸给士子服用,当时便痊愈了。另一种说法是此士人求医的是名医苏澄(稍后于张鷟的刘餗《隋唐嘉话》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治病者正是苏澄。扶离按:文里苏澄称自己“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唐时撰《本草》者乃苏敬,疑苏澄是苏敬之讹传)。

这个故事挺有趣的,但没提到应声虫模样,会带来何种危害,也没有说明治应声虫的药物,算是留了个小小的悬念。而这个悬念要到几百年后的北宋才会被揭晓,真可谓是个漫长的悬疑志怪连载。

应声虫:千年来唯一有记载的模样

宋人陈正敏《遁斋闲览》如是记载:

陈正敏的朋友刘伯时,曾见过淮西士人杨勔。杨勔说自己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腹内就有细小的声音仿效,数年之间,这声音越来越大。有一位道士见了惊道:“这是应声虫啊!如果长时间不治疗的话,就要传染到妻、子身上去。你应该去诵读《本草》,遇到此虫不应声的药物,就拿来服用,即可治好。’杨勔按照道士说的去做,读到雷丸,应声虫忽然就不发声了。他服了几粒雷丸,病就好了。

雷丸,也叫雷实、雷矢,是白蘑科真菌一种,寄生于竹根,因此又称竹苓,《神农本草经》称“主杀三虫,逐毒气“,在中医中是一味治虫积之病的常用药——这个设定很合理。同时,我们还知道了,这种病是会传染的。然而,奇妙的是,这个故事没有说明应声虫的形状,或许应声虫被治死后,直接就人的肠胃消化了也未可知。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虽然揭了大部分谜底,却似乎少点韵味,妙在这个故事还有个小余波:对于这样的奇谈,陈正敏开始是不信的,后来他经过长汀(在今福建龙岩),遇见一个乞丐,也有应声病,大伙儿组团围观他。陈正敏便教他服雷丸治病,这乞丐未曾大喜过望,反而敬谢不敏,说:“我一穷鬼,没有任何专长,之所以能向人求取到衣食,凭借的就是这应声虫。”

在这个非常有趣致的余韵里,应声虫不但没有被清扫出去,反而以独特的应声的能力,与宿体达成了和谐共处的关系:宿体凭借应声虫求取衣食,而应生虫也得以安然存活在宿体体内,只要它在宿体需要的时候应声就好。

现在,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应声虫长什么样子了。明江瓘编撰的《名医类案》引北宋方勺《泊宅编》说: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了应声病,有一位道人教他读《本草》——鉴于得的是同一种病,请允许这个情节的不断重复——这次应声虫不应声的药物是“蓝”,也就是蓝青,于是取蓝汁饮之,过了一会儿,毛景“吐出肉块二寸余,人形悉具”,病遂愈。

应声虫:千年来唯一有记载的模样

却原来,应声虫是长得像人形的肉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应声虫的终极进化形态是人。那么,在整个虫世界里,作为祼虫类的中最灵的人类,或许就是应声虫的完全进化体。因为只有完全体应声虫对于如何应声、应多大声、什么时候应声才能更好地存活,有着最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最精妙绝伦的表现。相关例子,从古至今的史书上,不胜枚举,说多了都显枯燥,还不如拈出一段相关小说来读一读更有趣味: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七回“辕门谁上平蛮策,朝议先颁谕蜀文”,就浓彩重墨地描写了“我大清”兵部尚书明珠如何巧妙、华丽的应和“千古一帝”的声,便是鹿鼎公韦爵爷这等人物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满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谁也及不上这个家伙”,“这家伙日后飞黄腾达,功名富贵不可限量”。这回书,大概可以作为应声虫出色表现的一个模板吧,因为即便是在本朝,也不免让人觉得有似曾相识情景出现。

应声虫:千年来唯一有记载的模样

又或许也可以反过来说:成为应声虫当是人类进化道路的一大形态。为了生存及更好的活着,人人腹中便免不得有应声虫作怪,人人也免不得成为他人腹中的应声虫,哪怕他应的是死去的人留下的声音,哪怕是口应心不应。

作者简介:卫扶离,曾是写手,现为策划。也曾漂泊四海,如今安于一隅。爱书,嗜睡,做手工。古人云“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板凳椅子而不敢坐焉”,真写照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