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家陈慎侗两千册古籍善本被捐赠给图书馆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9


  有人说,书是永远恭候你的教授,书的意义是装着整个世界并随时把整个世界展示给你。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那些历经百年风霜的古籍 ,更是积淀深厚的良师,在它们的熏陶下,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得以被温泽。作为人类灵魂的引路人,藏书的意义永远在于分享,这个分享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博大和宽阔。在这个温暖的四月,在人文荟萃的古城淮安,我们亲历了这样的一场博大精神世界的接力赛。淮安著名藏书家陈慎侗先生珍藏百年图书捐赠仪式,在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举行。明清珍贵刻本、稿本、抄本近600种、约2000册,从家藏转为公藏,其中有明版《资治通鉴》全套善本133册,两淮历史文化名人著作刻本、稿本、抄本数十种,清朝嘉庆年代以前善本近百种。

  厚重的淮楚大地养育爱书之家

  在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在我们共享百年“陈藏”荣光的时候,让我们先围绕“陈藏”,展开一场穿越时光的寻宝之旅吧。

  淮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文人雅士,读书、爱书、藏书,也就成了淮安的文化传统。明清时期的淮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扼水陆运输要冲,漕运、治水、盐务等总督机关均设于此。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推动了淮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藏书业的发展。

  这次捐赠给淮阴师院的“陈藏”,其奠基人为陈畏人,系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1883年出生,在经营小商号之余,关心地方文史,尤重搜集和收藏地方文人著作的稿本、孤本、善本。曾从多种渠道搜集清代后期淮安府山阳县的潘德舆、鲁一同、丁晏、高延第、徐嘉和段朝端等6人资料,1931年创制《淮山六君子遗像》图卷跋,装裱成一长卷藏于家,后又将六君子遗像刻于砚背,旨在尊崇和传扬前人治学之文风。

  陈畏人搜集图书的方法有地摊购买、朋友互换,长期资助乡里,获得感恩回馈。《说诗牙慧》十三卷稿本的收藏最能说明陈畏人善得厚报。《说诗牙慧》的作者潘德舆(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车桥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十二岁即能诗,四十四岁中江南解元,继之六度参加会试,终未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3月,以知县用分发安徽,四载未得实授,道光十九年(1839)7月27日郁郁病卒。其后人感激陈畏人长期资助,将其《说诗牙慧》十三卷稿本送给陈。后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用一幅画与陈畏人互换,此稿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1941年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村)到达苏中抗日根据地,慕名参观了陈畏人1912年春建的半间书屋,对其巧妙的设计赞不绝口。他们多次交流心得,互易藏品。此书房在三间主屋与三间偏屋夹角处,主屋偏房一间被分割为两间,开有小门,当时为了防匪,日本鬼子来的时候,陈畏人夫人用废纸把门糊起来,这些瑰宝躲过一劫。文革中,陈慎侗夫人用布帘把门挡起来,外面的书被红卫兵抄家抢走,里面的善本又逃过一劫。两代贤内助,巧设机关护瑰宝,成为陈家美谈。

  陈家的藏书非常有讲究,不是什么书都收藏。一般要满足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珍稀程度三方面。也就是说,一本书版本越少、时间越久远、存世量越少就越有收藏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百年无废纸,故纸有遗香。

  “书藏一家”不如“书归天下”

  两年前4月去世的百岁寿翁陈慎侗是陈畏人之子,生于清末,为“陈藏集大成者”,是淮安知名的藏书家,这次捐赠的藏书,都是经过陈老的手润泽过的。陈老先生与书结缘,以文会友,慷慨将藏书与同好分享,口碑甚佳,声誉远播。

  书比人难伺候,要防霉、防潮、防火、防鼠、防虫,日本人来了,还要防炸弹,红卫兵来了,要防其破“四旧”。为了保护这批瑰宝,陈家寒冬不准生炉子,害怕引起火灾;夏天,半夜下雨要爬起来看看半间书屋是否漏雨。陈慎侗退休后开始研习地方史料,日积月累,写出许多文字,百岁时有《养一斋诗文辑佚》问世。

  1990年,陈慎侗先生之女公子陈太炎从山东临沂大学图书馆退休后,陈慎侗把女儿当成“小书童”,要其发挥特长,把这些宝贝整理编目。这时候,老人与女儿有过很多交流。老人闲聊时说,“收藏”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收就是收集,藏就是保存、整理和研究。书的品位和层次在收藏中是最高的,所包涵的文化、历史的东西是别的收藏没法比的。书籍你看到的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收藏,你看不到的是一种间接的,传统的、历史的、甚至是失传的东西,是文化内涵比较深的东西。有人喜欢藏陶瓷、字画、钱币,因为他们还不认识书的价值,他们只认为古玩字画有玩头,有赚头,说白了,是为了赚钱。“真正的藏书是淘出来的,你祖父,为半间书屋藏书淘了一辈子,我主要是光大其业,一生爱书甚命,你们要把这些书找一个好去处”, 陈慎侗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他的书。

  在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五楼文献特藏室,陈慎侗捐赠图书专柜里,笔者看到一块专门定制的古色古香的比线装书略微大一点的方木版,学校副校长张强教授说,这块木板本身也是文物了。陈太炎对此则娓娓道来:北宋司马光藏书很多,据说,他收藏的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看书时,就将书放在这个方板上,用手捧着方板看,惟恐手上的汗渍会沾到书上,祖父学习司马光爱书传统,专门请木匠制作了这块木板。

  六十载缘分促成两千册古籍进“新家”

  此次捐赠的图书为一家四代接力珍爱收藏。据陈慎侗外孙陈廷顺介绍,外祖父驾鹤西去,随之半间书屋被征用拆迁,搬运书籍时,有些藏书因老屋潮湿已有破损,心中不免忐忑,梦中常被责醒。这些瑰宝何去何从?让书活起来,让书去旅行,让家中的老书焕发青春是他们思考的问题。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朱德慈,在上世纪80年代编辑大辞典时认识了陈慎侗,遂成忘年交。多次聆听过陈慎侗讲述所藏的每本书的故事,这些书已经是陈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陈慎侗的女儿陈太炎1950年、1951年在淮安师范学校读书,女婿1953年在淮安师范工作。有这么多缘分,加之陈家拆迁后,为使其百年世家珍藏不致散佚,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多次与陈家后人接洽,并邀请他们到学校考察,图书馆有关人士告诉陈氏一族,现在师院图书馆有线装古籍5万余册/件;多部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有优越的收藏古籍的“硬件”和先进的管理的古籍“软件”,最终打动了陈家人,促成这批珍贵图书落户淮阴师范学院。

  为了表达珍视全家之宝的心迹,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籍的陈廷顺在捐赠仪式上奉上两首诗:

  “习商偏结翰墨缘,敬贤绘像耕砚田。

  半间书屋藏瑰宝,通鉴孤本手稿卷。

  搜寻守护逾百年,战火动乱忧愁添。

  四代接力了心愿,迈出家门进校园。”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郭启松说,这些图书,也许不能完整地代表一段历史,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审美,它所记录的文字,却可以帮我们窥见一个时代。在当前各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同质化趋势的情况下,陈慎侗先生遗存图书捐赠,对丰富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地方文化史料的保存与研究、古籍图书的保护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也形成了馆藏新特色。目前,该批古籍珍宝已由图书馆设陈慎侗先生遗存图书专柜收藏,并着手进行整理,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