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舞台三十年之1978年概述

 戏迷知音 2020-07-19
1978

时光步入了1978,这一年的中国,还处于恢复时期,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在缓慢地发展中,人们的思想还很禁锢,在彷徨中又徘徊了一年。

传统戏的分水岭

回看这一年戏剧舞台,似乎也成了一个时代变迁的风标,整理这段时间的演出历史,就会看到舞台艺术在慢慢地复苏,上半年还是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为主,恢复的一些剧目也多是文革前编演的一些优秀剧目,此时提到的优秀传统剧,都是文革前的新编传统戏。

1978年的5月1日,是一个分水岭,开始恢复了少量传统戏,当时的人民日报有这样的报导:

由此而见,一些传统的经典剧目开始搬上舞台,从此时开始到年底,陆续地恢复演出了很多传统戏,让枯燥的舞台重新绽放了些绚丽的色彩。但是此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禁锢的,恢复传统剧目也是如履薄冰,十分谨慎,所以在此时恢复演出传统戏,还是有一定风险和压力的。

历史事件

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消息:

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举行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革命行动。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演出概览

1978年的主要演出,除去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建国29周年的演出成系列外,建党57周年和建军51周年的演出都没有成系列演出,除了这些节日演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系列演出:

1、3月2-12日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演出

2、3月20日-4月20日   河南省慰问演出团在津演出

河南慰问团是对我市和对河南省援津建筑职工的慰问,慰问团在津历时三十一天,共演出三十二场,观众达五万多人次。主要剧目《朝阳沟》和常香玉的清唱。

3、5月12日-9月25日 宣传新时期总任务 宣传新宪法文艺演出  

这个系列演出时间比较长,但不是连续的演出,只是一些演出名目冠名此系列,以业余团体的演出比较多

4、5月21-30日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文艺演出

5、10月13-28日  庆祝中国工会九大召开职工业余文艺联欢

6、10月17-25日  天津市文化局直属专业艺术团体1976年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表演

由文化局举办的一九七八年直属专业艺术团体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表演,于十月十七日开幕以来,历时一个多月,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胜利闭幕。这次汇报表演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市戏剧、歌舞、曲艺、杂技工作者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的一次盛会。

参加这次汇报表演的青少年演员共有1100余人,演出了戏剧、歌舞、曲艺、杂技、木偶节目146个,共演出了17场。经过反复、认真的评选,有114人获得优秀奖,其中孔祥玉、杨乃彭、陈霁、康万生、李经文、关牧春、管文宁、王丽华、于清瑞、张志宽、杨连璋、高继普、魏国勇等十三人获优秀演员一等奖。天津市话剧团《报童》剧组、天津市木偶剧团、天津市杂技团、河北梆子剧团一、二队《泗洲城》剧组和天津市京剧团乐队、戏校乐队分别获得节目的集体奖。此外还有10名35岁以上的演员刘俊英、阎建国等,也因成绩显著,受到了奖励。

7、12月7-19日 天津市曲艺团演出传统及历史题材节目

这是天津曲艺界文革后首次恢复演出传统剧目,天津曲艺团的骆玉笙、常宝霆、马三立、王毓宝 、苏文茂、白全福、王凤山、马志存、花五宝、史文秀、小映霞、陆倚琴、宋东安、张志宽、刘春爱、姚雪芬、张秋萍、邱凤兰、郝德宝等分别演出了京韵大鼓《剑阁闻铃》《草船借箭》《赵云截江》《卧薪尝胆》《哭黛玉》梅花大鼓《黛玉葬花》《秋江》乐亭大鼓《刘伶醉酒》河南坠子《打黄狼》天津时调《踢毽》《放风筝》快板书《张羽煮海》《铸剑》《威震石门寨》相声《扒马褂》《卖挂票》《卖布头》等节目

8、12月25-29日天津市职工业余话剧《于无声处》交流演出

话剧《于无声处》是真实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历史事件本质的优秀剧目,宗福先编剧,上海工人文化宫《于无声处》剧组演出,首场晋京演出大获成功。并受到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的嘉奖。该剧在全国也引起很大轰动,在天津的舞台上不仅话剧专业和业余团体编演,京剧、评剧等剧种也改编演出,甚至同一天同一时间,好几个剧场在同时演,成为本年度年终的重头戏。

事件回顾

1978年也是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中还有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新闻:

本市影剧院从一月一日起实行公开售票

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到电影和戏剧,市有关部门决定,从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起,我市各影剧院和对外开放的俱乐部、礼堂等放映单位,一律实行公开售票,改变原来实行的以售团体票为主,很少卖零售票的做法。  

我市各影院的新的售票办法是:凡新电影(包括恢复发行的影片)上映的前两天,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各电影院提前两天予售零散影票。并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儿童专场、妇幼专场等,尽量压缩包场映出。

——摘自天津日报1977年12月31日

天津曲艺团演出红岩曲艺专场

《红岩》曲艺专场重上舞台

最近天津市曲艺团重新上演了《红岩》专场曲艺节目。

这些节目曾于一九六三年公演过。当时,曲艺团的同志为了广泛传播小说《红岩》里所描写的我地下党优秀儿女与国民党匪特进行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满怀革命激情,采用不同曲种,创作、演唱了歌颂许云峰、江姐、华子良、成岗、刘思扬以及双枪老太婆等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受到了好评。后来,小说《红岩》被蔑成“叛徒文学”,这套曲艺节目也就被打入冷宫。

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市曲艺团决心重新上演《红岩》专场曲艺节目。在紧张的排练过程中,许多青年演员虚心向老艺人请教,并认真研究过去的唱片和录音,提高演唱水平;一些老年演员除辛勤辅导青年演员外,也积极参加排演,全团上下在排演这台节目中,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

——摘自《天津日报》1978年1月12日

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北  京  电  视  台  将  改  名 为 中 央 电 视 台 

北京电台将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自五月一日起,北京电视台将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明领袖华主席已为中央电视台书写了台名。自同日起,我对国外广播的北京电台将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对外广播节目中仍用“北京电台”作呼号)。

——摘自《人民日报》1978年4月28日第四版

天津木偶剧团组建首次演出

天津市木偶剧团于一九七六年开始筹建,演员都是离开校门不久的青年学生,这些青年人已经初步掌握了木偶操作、舞蹈、声乐、台词、表演及简明乐理的基本知识。他们在排练木偶小歌舞《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有个金太阳》《唱着歌儿上北京》等节目的基础上,又积极排练了大型木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5月23日起在尖山礼堂首次公演。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部门恢复工作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五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宣布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和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正式恢复工作。《文艺报》立即复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和中国摄影学会也将陆续恢复工作。

天津日报首次刊登主演

在1978年6月3日的天津日报上刊登的戏曲演出广告,是文革后首次刊登了主要演员的名字,在此之前的广告,都是不突出个人的,所以只有剧目,没有主演。

《文艺报》《文学评论》召开落实政策座谈会

为过去批错了的作品和作者平反

《文艺报》《文学评论》召开落实政策座谈会

由《文艺报》《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的这次座谈会,十二月五日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会议进行了一整天,发言十分踊跃。出席会议的有首都和在京的上海、天津、安徽、湖北、新疆等地的文艺工作者,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共一百多人。在会上先后发言的有丁峤、李健彤、夏衍、赵寻、宁干、李曙光、马彦祥、王蒙、王子野、贺敬之、周巍峙、张光年等十多人。周立波因病未出席,作了书面发言。

座谈会上谈到要重新评价的作品或作者,长篇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李健彤的《刘志丹》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等,短篇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等,散文作品有陶铸的《思想,情操,精神生活》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陶承的《我的一家》等,电影故事影片有《红河激浪》《革命家庭》《逆风千里》《早春二月》《阿诗玛》《不夜城》《怒潮》,戏曲影片《尤三姐》等,戏剧有吴晗的《海瑞罢官》孟超的《李慧娘》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吴雪、陈戈、丁洪、戴碧湘的《抓壮丁》白刃的《兵临城下》以及《谢瑶环》等。

——摘自天津日报1978年12月23日

1978年,结束了两年的徘徊期,人们熬过了冬天,盼来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春天,接下来的十年,呈现了绚丽多彩的一个舞台,经济、文化、艺术在这十年里,有着飞跃的发展,创下了一个黄金的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