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市的诞生丨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之六)

 界首柴大官人 2023-09-03 发布于安徽
二、农民业余剧团
农民业余剧团是1952年成立的,是以界首沙河南岸农民为主体的一个业余剧团。负责人郝明德、张广耀,导演高北斗,演员40多人,主要演员有赵新顺、石养明、于秀英、代秀荣、赵华治、王汝山、赵国安、代绍周、郝美兰、王治国等人,乐队主要有代守生、王茂生、马文学、徐永启等人。演出剧目多为传统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上关》、《游龟山》、《南阳关》等并演出了《新年探亲)等现代戏。演员阵容强服装齐全,常在第一舞台售票演出,每逢星期日参加爱国日活动演出。河南岸爱国日活动所以能坚持活动两三年,主要与农民业余剧团的积极演出分不开的。1956年剧团部分主要演员及乐队招进县少年梆剧团,此剧团无法维持演出而解体。
三、青年业余剧团
1951年秋,界首团市委举办的社会青年学习班结束后,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学习班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立了界首市青年业余剧团。由团市委领导,刘仑峰具体负责,工人张万善任团长,剧团经费收入主要靠卖票,部分由团市委补助,都用于剧团自身建设,添置服装道具。剧团共有40多人,都不发工资,吃用全由自己负担,虽条件艰苦,大家毫无怨言,热情很高。演出剧目主要是梆剧。成立后第一个剧目是宣传婚姻法的现代戏《小女婿》,以及配合肃毒禁娼演出了《懒汉回头》,演出后引起全市群众强烈反响,接着又排演了《罗汉钱》,还排演了传统戏《三打雷音寺》、《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刀劈杨凡》、《抱琵琶》、《三上轿》、《南阳关》等几十个传统戏。剧团不但在市内新舞台、中原舞台等剧场演出,还深入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并多次流动到本省邻县及河南省沈丘、郸城等地演出,均获好评。剧团演员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节余开支,增加收入,踊跃捐款。1953年剧团解散。剧团主要演员有:马凤真、李振祥、杜国民、陈金龙、曲效原、袁经良、康鸣九、何国安、张万善、李文章等。
四、商民业余剧团
商民剧团成立于1949年,是由界首市商联会领导的河南岸全体商民集资购置戏箱而成立的一个业余梆剧团。剧团演员有30余人,主要演员有赵彦秋、黄路鸣、刘文秀、吕子清等。剧团演出剧目既有《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又有《反徐州》、《蜜蜂记》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还曾演出《美帝暴行》等自编剧目。剧团演出主要为工商改造服务,不售票,演员也不拿工资。1953年解体。
五、东镇(新华镇)俱乐部
1951年秋成立,先期由新华镇干部杨春华负责。1952年由杨春和负责,成员大都是回族青年,主要演员有李世琴、李素梅、高玉梅、李尊兰、王宏举、洪仁魁、黄明善、李庆民、李尊义、李庆忠司鼓张龙标,板胡任老俊。每晚在业余时间排练。主要剧目有:《陈州记》、《一封信》、《罗汉钱》、《赵小兰》等。在每周镇里举办的“爱国日”宣传活动中,演出了配合治淮、反对一贯道、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的精彩节目。当时群众中有一句顺口溜:“一封信,罗汉钱,如外还有《赵小兰》”来赞誉。1957年停止活动。
六、“五四”业余剧团
“五四”业余剧团的前身,是青联会第二分会的俱乐部。1952年成立。负责人范祥云。主要演员:卜洪武、王振生、屈效原、魏华宣、赵连清、李同府、沙玉兰、张其三、柴昆领等40余人。排演为现实服务的现代戏有《贫民恨》、柳树井》,古装戏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义口》、《糊涂县官》、《西厢记》片断,《穆桂英挂帅》等。剧团曾流动到临泉、太和及河南省郸城、纸店、秋渠、槐店等地演出。在中州舞台演出《祝英台与梁山伯》场场爆满;在新舞台演出3天,收入全部捐献给大众剧团。
1954年解体。
待续……
资料来源:《界首市的诞生》(魏嵩山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