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京都文艺》作者:赵家镛《​七律写作规律及技巧之絮语》总472期④2020年188期④

 新京都文艺 2020-07-19

七律写作规律

及技巧之絮语

作者:赵家镛(遵义市南白中学)

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派生出了七绝。七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由于音调铿锵,韵律和谐,很受文人们喜爱,流传至今,绵延不绝。

写律诗是绕不过平仄格律的。任何事物都有规则、规律可循,七律也一样。规则摆在那儿,是否遵守规则是个人选择,但是不守规则就不能自称律诗。

格律诗,必须遵守的三大规则:平仄,押韵,对仗。而律诗的文法是“起承转合”。这就是写七律必须注意的格式与行文。

一、格式

南北朝时发现了四声,唐人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从沈约的四声标注诗歌法进入到平仄标注法,并创造出近体诗格式。按照格律写诗,读来朗朗上口。因为诗是韵文,是内容与音律的完美结合。

平仄格式是保证近体诗音律优美的一种载体。

二、平仄

对应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如: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仄仄平平平仄平,
蒸藜炊黍饷东菑。
平平平仄仄平平。
漠漠水田飞白鹭,
仄仄仄平平仄仄,
阴阴夏木啭黄鹂。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中习静观朝槿,
平平平仄平平平,
松下清斋折露葵。
平仄平平仄仄平。
野老与人争席罢,
仄仄仄平平仄仄,
海鸥何事更相疑。
仄平平仄仄平平。

判断平仄关系属于那种格式看首联首句第二字,“雨”字为仄,这就是仄起,再看首句尾字“迟”为平声,所以这首七律就是“仄起平收”格式。

平仄合律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大家可以对应看这首诗的字的平仄有没有问题。但是在非关键位置(一、三、五)是允许平仄变通的,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是在关键位置(二、四、六)上的字平仄是交替进行的,要么是“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否则就是失替了。

四种七律的平仄格式:

仄起仄收,起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起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起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创作七言律诗必须遵守这四种起句格式,后面的整首诗关系都可以通过首句来推导得出,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掌握这四种基本格式的规律,在创作时就有了规则,通过大量阅读赏析掌握一些变格、拗救以及对不造成出律的可平可仄位置的了解,就能写出符合平仄的七律诗。

三、押韵

七律的押韵遵从格律诗的原则,即仄收格式,偶数句押韵,平收格式,则一、二、四、六、八句押韵。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允许邻韵通押。当然,如果押仄声韵,奇句必须是平声字。如是平收格式,首句可以押邻韵,叫做“孤雁出群格”。有些尾句押邻韵,叫做“孤雁入群格”。其他情况下和绝句一样。如:

夏日三首
(其三)
 宋·张耒
枣径瓜畦经雨凉,
仄仄平平平仄平,
白衫乌帽野人装。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幽花避日房房敛,
平平仄仄平平仄,
翠树含风叶叶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养拙久斑藏姓氏,
仄仄仄平平仄仄,
致身安事巧文章。
仄平平仄仄平平。 
汉庭卿相皆豪俊,
仄平平仄平平仄,
不遇何妨白发郎。
仄仄平平仄仄平。

张耒的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凉、装、香、章、郎”同属平水韵。

至于押平水韵、新韵,还是中华通韵,看写作者自己的爱好,无需强求,更无须统一。毕竟写诗以诵读为主,平水韵虽然古意盎然,但有些字发音变化,在如今读起来并不押韵。尤其是教初、高中语文和教大学中文的教师,上课用旧韵讲,用新韵读,费时费力。而新韵就可以避免了这个问题。

四、对仗

七律的对仗主要是针对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而言。标准的律诗是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的。对仗的原则是:出句、对句字数相等,上下词性相同,平仄相间,结构一致。如果颔联、颈联不对仗,就不是律诗了。也有首颔颈尾都对仗的,如杜甫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时还有一些变化的对仗,比如起笔首联就对仗,第二联不对仗,颈联对仗,这种格式的叫做“偷春对”,也就是说对仗像春天一样偷偷地来了。只有颈联对仗的叫做“蜂腰对”。

五、文法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比七绝字多一倍,能够更好地完成“起承转合”,如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平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仄平平仄仄,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平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仄平平仄平平仄,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平平仄仄平平。

首联“起”:“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是从景色起笔。

颔联“承”:“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接首联,继续深入写景。

颈联“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入另外的视角,写人在风景中的情状。

尾联“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回首联景色位置,并承接颈联,表达诗人对春行所见美景的喜爱之情。

六、结构

所谓结构,指的是诗文的组织和构造。七律的结构,主要讲的是每联句子的句型。一般地说,首联、尾联句子的前后结构可以一致,也可不一致。颔联、颈联的句子出句对句的结构前后必须一致。紧挨着的两联句子开头结构一致,称作四平头,结尾结构一致,称作四尾上。四句句子结构前后一致,无变化,就显得呆板,缺乏审美感。如唐代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律首联开头“去年”“今日”是时间名词,后面“逢君别”是兼语,后面“又一年”是动宾,谓语(是)省略。颔联开头“世事”“春愁”是偏正式的名词,后面“难自料”“独成眠”是动宾结构;颈联“身多”“邑有”是主谓,后面”思田里”“愧俸钱”可算动补,动词后都省略介词“于”;尾联“闻道”是动词,“西楼”是名词。每联中间也应有变化,七律除规则重字外,忌重字。如本诗,“茫茫”“黯黯”属规则重字,如“花”“年”“里”属不规则重字。如是表意的需要,也是可以的。这样四联的句型有错落美,变化美,句型美。

七、 主题

七律的主题就是作者的心志,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叙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主题的种类很多,有建功立业的,赞美山河的,思乡怀人的,怀才不遇的等等。一般一首七律表达一个主题。但感情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但笔力必须集中。如唐代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揺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之景,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情景,是虚写。下句写分别时的情状,是实写。这叫虚实结合。首联写近景,颔联上句写远景,下句是近景。这叫远近结合。这首诗还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两联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后两联诗人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此外,写七律还涉及到用典、表达技巧。古人说,无典不成诗。用典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典是化用,不是照抄。万不得己,才能借用。表达技巧应多样化,应根据写景状物言志抒情的需要,灵活采用。

一首七律写好后,要反复吟诵修改。古人作诗,主张一首诗中要有一句两句,甚至四句经典。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杜甫《登高》,可谓句句经典。中华诗词学会正在研究让现代格律诗入史的问题。要入史,则先要学学古人,弄出点经典或鸿篇巨著,能启迪后人,达到“以诗化人”的目的。


2020年7月1日于雪崖斋

作者简介

赵家镛,男,汉族,1957年生,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在职研究生,系贵州省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遵义市南白中学返聘上高三语文。民盟盟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南中知联会会长,南江诗社社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著有格律诗2000多首,在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600多首。出版有文集1部,诗集3部,新诗集《追梦踏韵》已编成。

(图文供稿:赵家镛

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找到了共同爱好者而相得益彰!待如今,有风景则相携而赏,有心意则相印而通!高山流水遇知音,趣味相投,雅俗共赏,有文朋诗友一齐在《新京都文艺》欢聚,不亦悦乎?临沧海则思其深,看高山则望其远,立大地则叹其广,秀林于森,润田于心,悠然于心境,收获之快乐!花儿在阳光下绽放,鸟儿在蓝天上飞翔,文学爱好者在这儿展示才华!每一天的清风丽日 ,每一天的欢歌笑语,每一天的吟诗赏文,日子就是这般充实着的。从此,有您有我有大家在这儿赏心悦目,皆因之文艺欣赏与交流:风雅荟萃,博采众长!才情涌好诗,才华写美文,远与近宜相邻,古与今本贯通,而新时代则出新佳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京都文艺》与文艺爱好者相约在每一天携手前行!

《新京都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