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书《韩非子》中记录了一则“子路施粥”的故事。 子路在鲁国做季孙氏的后邑邑宰(县官)。季孙氏命令后邑百姓挖一条长沟,因为当时的百姓必须要给国家无偿的服徭役(没有工钱干活),且国家不管吃喝。所以很多百姓吃不饱还要劳动。 子路见百姓辛苦,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米,熬粥给百姓喝。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去砸了子路施粥的锅。子路气汹汹的去找老师孔子理论: “老师不是说仁者爱人吗,为什么要阻止我施行仁爱?” 孔子生气的说:“周礼是让天子爱诸侯,诸侯爱士大夫,士大夫爱百姓。你现在超出礼的范围替季孙氏爱百姓,这不符合礼,这是越俎代庖” 子路很不服气。没过多久,季孙氏派人来指责孔子,子路施舍米粥是和季孙氏争抢民心。孔子只得代子路认错。 看了这则故事很多人肯定会感到奇怪,孔子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顽固不化和不近人情,其实这是现代人对儒家文化的曲解。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让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守好自己的身份。孔子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当时鲁国军权旁落,实际大权被“三桓把持”(鲁桓公三个后代家族)。但三桓的权力也被家臣把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政出私门”。而且当时各诸侯国这类事非常多。鉴于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国君就是国君、士大夫就是士大夫,家臣就是家臣。 说白了吧,孔子开创的儒家对人的爱是差别的爱,负责任的爱。 父亲爱自己的儿子胜于爱别人的儿子,甚至说父亲爱别人的儿子是要出问题的。 当时就有一个现实例子 田氏代齐最初的策略就是田氏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方法收买人心。而晏子已经看出其中的端倪提醒齐景公,而齐景公不以为然。最后的结果是,田氏把齐康公发配到海岛的时候,齐国百姓竟然没有一个支持姜齐的。这就是越俎代庖,这就是季孙氏为什么指责子路施粥给百姓,因为季孙氏害怕。 当初孔子带徒弟周游列国到了楚国,楚王千里迢迢迎接孔子和徒弟来到楚国。交谈之后非常喜欢孔子,他要封给孔子“千社之地”。被楚国大臣阻止,他的理由就是,孔子和他的徒弟德行非常高(会收买人心),几代之后,楚国就不是你楚国的了。最后楚王给孔子封地的事只能不了了之。 历史上因为这类事情犯忌讳的还有明初的沈万三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大财主,他出钱替朱元璋修好了南京城墙,并且要给守卫南京的士兵一人一两银子。 本来修城墙朱元璋就心里不高兴,但沈万三作死的是,他要越殂代疱收买朱元璋部队的人心(至少朱元璋是这样认为的),最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把沈万三家产充公,人发配边疆。这就是不懂儒家的仁爱。 仁者爱人,爱自己该爱的人,与你无关的人你不该爱。 结语:因为佛教的传入,一些佛教主张和儒家主张开始混淆,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普及,让发善心得好报的想法深入人心,其实在传统儒家看来,佛教就是乱糟糟自以为是。 我的父亲母亲用你爱吗?我的孩子用你爱吗?我的亲朋好友用你爱吗?爱好自己的家人不好吗? 懂了这些也就懂了孔子为什么要砸了子路施舍的粥了 因为,儒家的君子从不是滥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