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思维应着眼“三个过渡”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导,认为应重视“三个过渡”。

一、重视出声思维向无声思维的过渡

儿童的思维水平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内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活动,即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儿童智力的发展又促使内部语言的发展。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语言还不够发展,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个问题,焦晓骏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如何解决的。可见指导学生说,即出声思维,是过渡到教会学生想,好进行无声思维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的环节。因而教学时,首先应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以后,再指导学生不看实物只凭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并伴随学生砺志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出声思维),使语言与表象思维联系,最后脱离表象,语言内化,过渡到无声思维。如“比多比少”应用题教学,教学过程可按下列程序设计:

1、出示题(1):6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多1朵,黄花有几朵?

指导学生弄清应用题的结构,分步出示直观图,然后一边提问一边让学生大声回答: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出声地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内部语言的“外显”能力。

2、出示题(2):7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少1朵,红花有几朵?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自由讨论。然后指名口述分析的全过程,提高其出声思维的水平。教师则从学生的回答获取反馈信息,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思考,实现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

3、出示三道“比多比少”应用题,不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脑子里用内部言语分析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用无声的思维进行解答。至此,完成了从出声思维到无声思维的过渡。

二、重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站到一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要领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三种模式,即动作性模式、映像性模式、符号性模式。”低年级儿童虽然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数学学习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越高,运用的范围就越广,迁移性学习的能力也越强。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和操作,使学生形成“动作性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又要以“映像性模式”为中介,逐步向“符号性模式”过渡,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如一年级教材中“得数是几的加法”的教学,用围棋子当学具,让学生在左边摆1个,右边摆两个,列出算式:123;左边摆2个,右边摆1个,列出算式:213。再让学生左边摆3个,右边不摆,列出算式:303;按同样的方法摆一摆,列出算式033。然后引导学生按规律排列算式:

033123213303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讨论,终于领悟:①在得数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第二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②两个加数变换位置,得数不变。在以后教学得数是45时,也通过具体演示和操作,学生愈能掌握了定规律,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也较自然。

之后,学习更复杂的加法算式旱,他们就能运用规律,使用学具,提出所有的加法算式,进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三、重视抽象思维向简约思维的过渡

儿童在进行智力活动时,如果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时,应付给儿童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影响这一智力活动能力的形成。比如,在数学新概念时,如果直观演示成动手操作进行得不充分,学生感性认识不足,那么就不能形成牢固的概念。这出声思维过渡到无声思维,以及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两个过程,教者均要教给思维方法,指明思维途径,而且思维是不能简约化的。但当多次进行某一智力活动时,则可以在其过程逐渐简约化,直至以试一试来进行。这样,这一智力活动的能力便初步形成。由此可知,如果只重视前两个过渡,忽视后一个过渡,应付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思维呆板。因此,在多次进行某一智力活动之后,就要重视抽象思维向简约化思维的过渡。如上述学生操作后悟出的两条规律在以后学习再“悟”时,其过程将应逐步简约化。又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开始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时,就要紧扣“凑十法”和“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两个知识的生长点,按阶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即采用直观演示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分析综合,弄清算理,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的各个阶段不能简约化。但以后教学“得数是12131415……加法”这一内容时,因计算原理、方法基本一样,因而智力活动的各个阶段将逐步简约化,直至学生一看算式便能答出得数为止。这样,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便逐步形成了。

此外,在练习设计上也要重视这一过渡。如:

让学生从变化中见不变,从现象见本质,思维活动也越趋于简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