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换位:让你做个更懂孩子的老师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斯宾塞

◇ 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教”与“学”的双重角色。“心理换位”,就是指教师将两个集于一身的角色,灵活转换,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本文就心理换位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想学生所想

学生听老师讲课,如果能自己提出想法当然很好,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当他们未暴露自己的想法时,就需要教师洞察他们的心理,及时探测和点出他们之所想,更好地实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推导方法:由书上两个拼一个,联想到一个分两个再拼;

 

由拼成平行四边形联想到拼成三角形;由拼合想到分解等。

这样,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想学生所疑

对学生的“疑”若不及时消除,必然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表明了“想学生所疑”的重要性。

如异分母加法½+¼,其知识基础是同分母的分数加法法则和通分。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认知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首先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½、¼、¾、⅛,再变成加法应用题,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先把同分母加法的计算出后,老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疑问:分母不同的分数能否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怎样加呢?从而揭示矛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索。这时在重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引导学生把转化为再相加,从而顺利地学会了新知识。

三、想学生所难

教师如果不深究学生之所难,就成了教师的“绝活”表演,学生成了旁观者。只有深入学生角色,成为他们的化身,才能体察其困难所在,然后去实现化难为易。

“互质数”课本上的概念不足两行,貌似简单,但要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困难较大。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四个步骤:为学生提供感情材料,建立正确表象;比较分析,得出本质特征;抽象概括,表述概念定义;多种形式练习,加深理解巩固。

四、想学生所错

教师“想学生所错”一方面在于加强前馈控制,减少错误发生。如通分教学中有些学生常犯“通分后又约分的错误”。因此在授课教学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特别强调通分的意义,学生类似错误会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教师有时可以借学生之所错,然后比较辨析,避免以后再出错。例如, “一个长方形的长由25厘米增加到30厘米,宽原为20厘米,增加了4厘米,问其面积增加了多少厘米?“教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演:(30-25)×4=20(平方厘米),这样做对吗?然后引导学生画出草图,得出正确答案。

五、想学生所忘

乌申斯基曾把不重视、不关心复习的教师,比作喝醉了酒的马车夫:“他们只顾前

赶车,至于车上的东西丢没丢,他就不管了。”教师必须及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用“以新带旧,纵横联系”的方法。如在学习了圆、扇形面积一周之后,教师出一个“把羊拴在桩上吃草,绳长5米,问能吃多大面积的草”的题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讨论了多种情形:拴在一个空旷的草地上,吃到的草面积是圆面积;拴在一长院墙下,吃到的是180°的扇形面积;如正好栓在外墙角,则面积是270°的扇形面积。这不仅巩固了新近学的扇形面积知识,又复习了已学过的圆面积知识,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六、想学生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的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并始终乐在其中。

学生开始学习形体图形的一大障碍是识图和画图。在平面这二维空间内画立体图形会产生“失真”现象,如锐角、钝角常可以看成直角,这种视觉和想象的矛盾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其实,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就能使学生感到妙趣横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说:“我们人都是立体的,但照片上的像却是平面的,能在自己的照片上摸到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大笑,心理上缩短了与直观图形的距离。(本文曾发表《内蒙古教育》,原题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后被多家杂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